该报告围绕智能体互联网的架构、技术、场景及发展展开全面分析,核心内容总结如下:
一、核心背景与定义
时代变革: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 AI 技术推动智能体(具备感知、决策、协同能力的自主智能主体)爆发式增长,预计 2030 年全球个人 AI 智能体接近百亿,催生 “万物皆智能体” 时代。
定义内涵:智能体互联网是以高度自主的 AI 智能体为核心交互主体的新型互联网范式,基于 IPv6 + 构建智能叠加层,融合 6G、SDN、边缘计算等技术,打破异构智能体壁垒,实现开放互联、安全高效的万智协同。
核心要素:需解决四大关键问题 —— 寻址与发现(基于身份 / 能力而非固定位置)、交互与协议(从数据格式到 “行为契约”)、身份与安全(独立身份 + 零信任原则)、效率与保障(任务关键型通信需求)。
二、典型应用场景
智慧家庭:由个人助手、家庭管家、具身机器人等 8 类智能体协同,覆盖智能唤醒、健康监测、用餐交互、出行安防等场景,依赖家庭边缘网元节点解决异构协议适配、隐私保护等问题。
行业场景(以金融为例):通过银联智能体网关连接保荐机构、银行等智能体,实现资金流水核查等业务线上化,核心满足统一对接、风控合规、数据安全等需求。
智慧生产:以主 Agent 为中枢,协调生单、设备、分析等专业智能体及具身智能体,通过 Agent 网关实现管控策略下发、外部大模型安全访问等,打通订单接收至生产执行全流程。
三、架构体系与关键技术
四层架构:
应用层:封装 AI 能力为具体服务,推动 “智能体即服务(AaaS)” 范式转变。
管控层:核心是零信任安全(动态授权、持续验证)与全球治理(策略控制、行为审计),建立分布式信任体系。
连接层:通过 Agent 网关实现智能体注册发现、寻址路由、语义翻译,关键指标包括寻址准确率超 99%、时延 < 50ms。
物理网络层:提供高效确定性传输(端到端时延≤50ms、丢包率 < 10⁻⁶)、应用自适应调度、量子安全与可信路径。
核心技术:涵盖意图路由、异构协议适配、网络切片、随流检测(iFIT)、抗量子密码等,支撑智能体间高频、复杂、安全的协同。
四、网络智能化发展
场景与挑战:面对业务开通、配置变更、故障处置等场景的高效需求,传统运维模式难以应对,需解决百万级智能体管控、跨域协同、机机交互主导等新挑战。
平台架构:构建网络智能体平台,具备智能体安全接入(延迟 <10ms)、跨域分布式协同(准确率> 95%)、全景可视与开放集成能力。
演进节奏:分三阶段推进 —— 单域智能体协同实现域内自闭环、跨域协同覆盖客户业务闭环、全域自智运营 + 开放生态成熟。
五、发展倡议
产业协同:推动硬件、平台、软件、应用等环节整合,凝聚上下游、科研机构与政策制定者共识。
标准制定:优先推进寻址、协议、安全等核心技术标准化,以金融、智慧工厂等场景为突破口,参与国际标准构建。
技术攻关:聚焦异构多智能体自主协作、长链条决策等基础问题,推动 AI 与网络科学、IT 与 CT 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