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徐彦琳 实习生王天蓝)“科学家精神是坚持、细致与热爱的体现。”近日,“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走进北京市崇文小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齐莎围绕真菌学领域的科学探索故事,带领同学们深入解读中国真菌学先驱们的科研历程与精神内核,领悟“求真、开拓、坚守”的科学家精神。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齐莎走进崇文小学讲述真菌学领域的科学探索故事。 马然 摄
讲座现场,齐莎首先从真菌与人类的紧密联系切入,揭开这一“地球生物圈第二大类群”的神秘面纱。她介绍,真菌在生态系统、医药健康、农业生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它们分解枯枝落叶转化为土壤养分,维系着自然循环的平衡;作为“医药宝库中的瑰宝”,从青霉属真菌中发现的青霉素将人类平均寿命从40岁提升至60岁,挽救了数千万生命;作为“农业生产的好帮手与威胁者”,菌根真菌能与植物根系共生提高抗逆性,但马铃薯晚疫病菌等也曾引发爱尔兰大饥荒。这些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的内容,让同学们对真菌世界有了全新认知。
齐莎还讲解了真菌的神奇特性:其“胃在体外”,通过腐生、共生、寄生等方式生存,比如与植物根共生形成菌根、为植物输送养分的菌根菌;和藻类或蓝细菌共生的地衣,是岩石风化、土壤形成的先锋生物。此外,真菌家族多样,有用于酿造的单细胞酵母,也有能产生蘑菇、木耳等可见子实体的蕈菌。她特别提醒同学们并非所有蘑菇都能食用,毒蘑菇按靶标器官可分为6大类,部分会引发肝损伤、横纹肌溶解等严重症状。
“每一项突破背后,都离不开先驱者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讲述真菌学发展历程时,齐莎重点勾勒了多位先驱者的科研群像。作为中国真菌学奠基人的戴芳澜院士,留美归国后便扎根科研一线,即便在抗战时期的艰苦环境中,仍徒步采集标本、在油灯下编写《中国真菌总汇》,不仅为中国真菌分类学奠定基础,更培养出14位院士弟子,形成“桃李满天下”的学科传承梯队。
崇文小学学生踊跃回答齐莎的提问。 马然 摄
邓叔群院士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保护珍贵菌物标本,辗转将其送往美国康奈尔大学暂存,如今这些标本随祖国实力提升无偿回归,成为学科发展与国家强盛的见证;魏江春院士则以“极地探险家”的姿态,克服青藏高原缺氧、南极冰原严寒等极端环境开展科考,九十高龄仍亲赴沙漠推动沙漠生物地毯工程,用行动诠释“持续探索”的科学精神。
郑儒永、庄文颖两位女科学家的故事同样令人感动。郑儒永院士将毕生积蓄150万元捐赠设立“郑儒永黄河奖学金”,助力青年科研人员成长;庄文颖院士46年专注真菌分类研究,足迹遍布26个省份采集样品,主编《中国真菌志》,坚守“中国真菌学要掌握在自己人手中”的信念。这些故事向同学们生动展现了科学家们爱国奉献、淡泊名利、潜心钻研的精神底色。
齐莎在讲座中提到,全球约有220万—380万种真菌,目前被描述的仅15万种左右,仍有大量未知领域等待探索。她呼吁更多人关注真菌学研究,传承先驱者的科学精神,在未知世界中持续开拓。
作为2025年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活动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联合北京市东城区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开展,活动得到北京市崇文小学的大力支持。未来,市科协党校将持续深化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通过系列课程、互动宣讲、实践教学等形式,引导广大青少年走近科学家、理解科学事业,为培育具备科学素养与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