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想象这样的场景:西太平洋某日凌晨,美军驻日基地的警报凄厉响起,飞行员们冲向机库。但就在这短短几分钟内,天空已被无数道尾迹划破——2000枚各型东风导弹,正以排山倒海之势覆盖而来。
跑道、机库、指挥中心、油库……一切关键设施都在打击清单上。这是美国多家智库多次兵棋推演中反复出现的惊人结论:美日战机可能连升空的机会都没有。
这个推演结果,彻底颠覆了传统海空对抗的想象。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叫“饱和打击”。
这可不是零零散放几十枚导弹,而是短时间内发射数百甚至上千枚导弹,形成一道敌人根本无法完全拦截的“钢铁暴雨”。美军最先进的“宙斯盾”系统和“爱国者”导弹虽然先进,但拦截能力是有上限的。
面对东风-11、东风-15、东风-16、东风-17和东风-21等不同型号、不同射程、不同弹道的导弹组成的混合打击群,任何防御系统都会瞬间“过载”。就像用一个水盆去接爆裂的消防水管,根本接不过来。第一波导弹负责撕开防空网,后续导弹则精准摧毁高价值目标。
其次,打击目标极其明确——让机场彻底瘫痪。
现代战机起降,依赖的是完好的跑道、塔台指挥、机库维护和燃料补给。东风导弹家族中,专门有用于摧毁跑道的钻地弹头,有专门杀伤人员的集束弹头,还有专门破坏电力系统的石墨纤维弹头。
一轮齐射下来,跑道变成蜂窝,机库被掀翻,油库燃起大火,指挥系统陷入瘫痪。即便有几架“漏网之鱼”侥幸升空,它们也将面临无家可归、无法补给的绝境。
再者,成本效益比让防御方陷入绝望。
一枚拦截导弹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而一枚进攻性弹道导弹的成本可能只有其几分之一。用昂贵的“盾”去防相对廉价的“矛”,这种消耗战本身就是防守方的噩梦。当进攻方的导弹数量形成绝对规模优势时,防御在经济学和军事学上都已经失去了意义。
美国CSIS智库的报告明确指出,在推演中,火箭军完全有能力在冲突初期就发动如此规模的突击。这不仅针对冲绳的嘉手纳基地,也涵盖关岛安德森基地等第二岛链关键节点。尤其是具备高超音速突防能力的东风-17,其飘忽不定的弹道让现有反导系统形同虚设。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兵推只是模拟,真实战争充满变数。但这一结果清晰地揭示了一个战略趋势:在“区域拒止/反介入”战略框架下,火箭军凭借其世界第一的常规导弹力量,已经具备了在特定区域内彻底改写游戏规则的能力。
它带来的核心威慑是:任何企图介入亚太冲突的外部力量,都必须先掂量一下自己的前沿基地能否承受住这场开局级的“导弹洗礼”。
这并非宣扬战争,而是揭示了一个维护和平的硬道理——只有当你有能力让对手的冒险代价高昂到无法承受时,和平才能真正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