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地生活服务领域上演了一场极具戏剧性的“告别仪式”。
2025年11月初,饿了么官宣更名为“淘宝闪购”,正式融入阿里巴巴“大消费平台”战略体系。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其长期竞争对手美团竟迅速在其APP底部上线了一个名为“致敬”的按钮,并配以黄蓝手套击掌的图片,同时发布一封题为《致敬蓝朋友》的公开信:“感谢12年的相伴,纵然不再并肩,真正的色彩从不在融合中迷失,愿你在深海依然深邃。”
表面温情脉脉,实则暗藏机锋。这封被网友戏称为“阴阳文学天花板”的致信,配合“送1000万朵花”(实为神枪手优惠券)的营销动作,迅速引爆热搜话题#美团致敬饿了么#。这场看似情绪化的互动,实则折射出一个深层事实:在美团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真正能与之长期抗衡、激发其战略警觉乃至敬意的对手,唯有饿了么。
这一系列操作,看似是一场充满戏剧性的商业调侃,实则背后隐藏着美团对饿了么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以及在激烈市场竞争下的战略考量。
饿了么的进化逻辑
饿了么作为最早创立外卖平台的企业,在外卖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开启了外卖行业的新纪元。在饿了么诞生之前,人们的外卖选择极为有限,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电话订餐,且商家数量和服务范围都受到很大限制。饿了么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通过互联网技术搭建起了一个连接商家与消费者的便捷桥梁,让外卖服务变得更加高效、透明和多样化。
饿了么创立于2008年,是中国最早涉足在线外卖服务的平台之一。早在美团2013年进军外卖市场之前,饿了么已在上海高校圈层建立起稳固的用户基础和配送网络。其早期以“校园外卖”切入,凭借对本地商户的深度绑定和对配送效率的极致追求,迅速在华东地区站稳脚跟。
然而,真正的考验始于2015年美团全面发力外卖业务之后。面对美团依托团购积累的庞大商户资源、资本优势以及高效的地推铁军,饿了么并未选择盲目扩张或陷入无休止的补贴战,而是采取了一条高度理性的差异化与聚焦战略。
近十年来,饿了么主动收缩战线,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北上广深等核心城市和高价值用户群体。通过深耕区域市场、强化“准时达”“售后无忧”等服务承诺,饿了么在高端白领、商务人群等细分市场中构筑了坚实的口碑护城河。这种“少而精”的打法,使其即便在整体市场份额落后的情况下,仍保有极强的品牌忠诚度和用户黏性。
更重要的是,饿了么始终没有放弃对“履约能力”这一本地生活核心壁垒的投入。其自建的“蜂鸟即配”体系不仅服务于自有平台,还逐步向外部商家开放,成为阿里生态内重要的即时物流基础设施。这种对底层能力的持续打磨,为后续与淘宝闪购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饿了么真的会消失吗?
2025年饿了么更名“淘宝闪购”,并非如外界所误读的“品牌消失”或“战略退场”,而是一次主动的战略升维。这一举措标志着饿了么从单一的外卖平台,正式转型为阿里“大消费平台”战略中的关键履约引擎。
阿里巴巴近年来正全力推动零售电商从“货架式交易”向“场景化即时消费”演进。淘宝闪购的推出,正是这一战略落地的核心抓手。而饿了么的价值,恰恰在于其成熟的即时配送网络、数百万活跃骑手、以及对本地商户的深度运营经验——这些正是传统电商所缺乏的“最后一公里”能力。
两者的融合绝非简单叠加。淘宝提供海量商品供给、用户流量与支付闭环;饿了么提供30分钟达的履约能力与本地服务触点。二者协同,正在重构消费者的购物心智:从“明天收货”变为“现在就要”。这种“电商+本地生活”的融合模式,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更开辟了万亿级的即时零售新赛道。
对行业而言,这是一场深刻的范式转移。而饿了么,正是这场变革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它没有固守外卖一隅,而是主动拥抱集团战略,在更高维度上重新定义自身价值。这种战略清醒与进化能力,恰恰是美团最为忌惮之处。
为何饿了么值得美团“致敬”?
美团二十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对手并“以静制动”,业内公认其稳扎稳打。在美团的发展历程中,饿了么始终是其势均力敌的对手。从市场份额的争夺到用户资源的竞争,从商家合作的拓展到配送服务的优化,双方在各个领域都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这种势均力敌的竞争态势,使得美团不敢有丝毫懈怠,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市场敏感度和竞争力。
在美团二十多年的发展史上,曾面对无数对手:从千团大战中的拉手网、窝窝团,到外卖战场上的百度糯米、口碑,再到近年抖音、京东的跨界入局。但为何唯独对饿了么表现出如此复杂的情感?答案在于:饿了么是唯一一个与美团真正“势均力敌”、并在战略层面持续交锋超过十年的对手。
在外卖市场份额的争夺中,饿了么凭借其先发优势和差异化战略,在核心城市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美团为了与饿了么竞争,不断加大市场投入,优化配送算法,提升服务质量,通过一系列举措逐渐缩小了与饿了么的差距,并在部分地区实现了反超。这种激烈的竞争促使双方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推动了外卖行业的快速发展。
饿了么的差异化与聚焦战略以及与淘宝闪购的融合变革,使其在行业中具有独特的战略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力。饿了么通过深耕核心市场和强化服务承诺,打造了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形象和用户口碑,为行业树立了标杆。其与淘宝闪购的融合,更是引领了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推动了零售电商行业的变革升级。
美团深知饿了么的这些战略举措对行业格局的深远影响。饿了么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为美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同时,饿了么在行业变革中所展现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也让美团认识到这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美团明白,只有正视饿了么的竞争,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美团与饿了么的竞争,贯穿了中国外卖行业的整个成长周期。双方在补贴策略、骑手管理、算法优化、商户服务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博弈,共同推动了行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说,今天用户习以为常的“30分钟送达”“在线客服”“差评赔付”等服务标准,正是在这场长达十余年的拉锯战中逐步确立的。
不同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激进或短视,饿了么在多数时间里展现出极强的战略定力。即便在被阿里全资收购后,也未盲目扩张或牺牲用户体验换取规模。这种“克制的进攻性”,让美团始终无法将其彻底击溃,反而不得不持续投入资源应对。正如兵法所言:“善战者无赫赫之功”,饿了么的可怕,正在于其不动声色却步步为营。
更值得尊敬的是,饿了么并未将竞争局限于市场份额的争夺。通过与淘宝闪购的深度融合,它正在探索一种“生态协同”而非“单点对抗”的新路径。这种尝试,实际上为整个行业提供了超越零和博弈的可能性——竞争可以共存,平台可以互补,用户价值可以共享。
正因如此,美团才会在饿了么“转型”之际,以一场充满隐喻的“致敬活动”表达复杂情绪。那句“真正的色彩从不在融合中迷失”,表面质疑其独立性,实则流露出对其能否在阿里体系中保持创新活力的担忧;而“愿你在深海依然深邃”,则隐含对其未来影响力的敬畏。
超越零和博弈的激励与启示
饿了么积极参与和助力的行业变革,激励着包括美团在内的所有参与者去思考超越零和博弈的更多可能性。在传统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往往将竞争对手视为敌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和合作共赢。然而,饿了么与淘宝闪购的融合表明,通过深度协同和资源整合,企业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美团作为行业的重要参与者,也从饿了么的发展中看到了超越零和博弈的机遇。美团意识到,与饿了么等竞争对手并非只能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还可以通过合作与创新,共同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创造更大的价值。这种思维的转变,将有助于美团在未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美团“致敬”饿了么这一事件,是饿了么作为外卖行业的开拓者和战略坚守者,通过差异化与聚焦战略以及与淘宝闪购的深度融合,不仅为自身赢得了持久的生命力和行业敬意,更推动了零售电商行业的变革升级。
美团将饿了么视为最好的对手,正是因为饿了么在市场竞争中所展现出的实力、战略价值和行业影响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希望美团和饿了么能够继续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推动行业朝着更加健康、创新、共赢的方向发展,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创造更加美好的消费体验。
该文为BT财经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复制、传播或改编该文章,如构成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作 者 | 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