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肖晗
第二十届中国智能交通大会于近日举办,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城交”)会上发布“深研交通大模型”。该大模型1.0版本已在深圳、雄安等20多个城市地区试点应用,为智慧交通治理提供“深圳方案”。今年以来,各地交通大模型密集创新发布,我国交通大模型迅速从概念探索走向落地应用。
交通“主动治理”,20余城市试点
“深研交通大模型”依托覆盖全国近300个城市、总量达7700亿条的交通数据,构建了千亿参数规模的行业模型,形成了从感知、推演到调控的完整技术体系,推动城市交通系统从“被动应对”迈向“主动治理”。
深城交首席技术官陈振武告诉记者,目前国内交通领域陆续发布的相关大模型,总体上偏聚焦于某一个场景或某一个细分领域。而深城交的构建的“深研交通大模型”,核心是希望搭建一个行业基础大模型,在此基础上再支撑构建细分领域或场景化的模型应用。据透露,该模型累计融合了交通领域11大类、986小类海量多模态数据,构建起10亿级点边规模的交通知识图谱。
目前“深研交通大模型”1.0版本已在深圳、香港、雄安、佛山等20多个城市开展试点应用,并推广至阿布扎比、新加坡、阿拉木图等国际市场。其试点应用场景覆盖高速公路管控、节假日管控、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管控、轨道公交运营优化等行业细分方向。
陈振武举例说,在高速公路管控方面,今年国庆期间,粤港澳大湾区高速网络遭遇节假日叠加暴雨天气,传统方法难以进行前瞻性预测。通过该模型进行高速流量预测,精度达到93.7%,相比原有方法,预测精度提升25%左右,能更好地支撑节假日期间的交通管控措施制定。
布局地空一体,服务低空新赛道
目前外卖快递“飞起来”已逐渐成为市民生活常态。按相关规划,到2026年底深圳将建成低空起降点1200个以上,开通载人、载货飞行等各类低空商业航线1000条以上,“2小时同城、4小时跨城”低空快送服务覆盖人口占全市人口比例超过70%。
低空经济正在改写城市交通版图,交通大模型如何持续赋能?深城交透露,地空一体是未来智能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构建行业基础模型时,已经考虑了低空交通方式的场景特征和数据特点,将其纳入模型体系之中。在低空领域,深城交也已有一些具体的落地探索:主要是利用低空采集的视频图像,通过大模型对当前交通运行状况进行诊断,比如判断是否存在违停、违章事件,交通是否出现拥堵或事故等,依靠大模型的能力实现对不同场景的理解与认知。
“接下来,我们计划依托后台大模型的能力,与低空前端相关装备相结合,包括飞行器、飞行控制装备等,将大模型能力与装备深度融合,为未来具身智能的应用场景提供支撑,这也是我们在地空一体领域的未来布局方向。”陈振武说。
全国多点开花,产业协同推进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交通大模型在各地多点开花实现落地应用。2月,广西交科集团发布交通垂直大模型“科宝”,赋能全省高速公路建管养运服;3月陕西山东等六省份联合发布“经纬交通大模型”,解决交通AI场景构建能力分散、通用大模型行业适配不足、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难题。5月上海首个交通领域多模态大模型“通达”问世;6月交管AI大模型“鹰智”落地宁波;7月华为与云南交投等携手推出“绿美通道·交通大模型”,提供30多个AI应用服务。
国家层面,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加速推进。9月,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行业典型场景广泛应用,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体系落地等目标。10月29日,交通运输部表示将加快建设“1+N+X”架构的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打造多类模型、异构算力、通识数据统一调度平台,为全行业智能体开发提供基础能力。交通运输部将制定出台《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建设方案》。
而为推动交通大模型建设从分散探索迈向协同共建,今年8月,由交通运输部指导组建的交通大模型创新与产业联盟成立。记者了解到,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入选首批55家联盟成员单位之一。深城交作为其下属企业将作为主要技术力量,支撑大模型相关工作开展。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2024年我国智慧交通市场规模超过2400亿元。随着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加快,预计中国智慧城市行业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到2030年中国智慧交通行业规模有望接近4千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