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电信员工与基地工作人员一道检查大棚内的智能设备。曹帅摄
11月22日破晓时分,南宁市青秀区刘圩镇晟发现代设施蔬菜基地的46座智能大棚里,56套土壤传感器、66套AI监控设备如同敏锐的“数字神经”,实时捕捉上万株番茄的“生命体征”,并将其转化为精准数据流,即刻汇入中国电信“神农一号”大模型。在数据平台的屏幕上,曲线不停跃动,6套水肥一体化系统据此自动完成养分配比。与此同时,远在680公里外的香港九龙某超市,生鲜主管已提前为这批优质蔬菜预留了黄金展位。这场跨越山海的高效联动,正是广西电信以数智技术打通农产品出海通道的生动实践。
今年6月,该基地斩获“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及“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场”双备案资质,成为广西“人工智能+设施农业”的标杆案例。“本次智能化改造以5G定制网、天翼云为底座,慧种植平台和AI神农大模型为‘最强大脑’,构建了多元智慧农业应用架构。”中国电信南宁青秀区分公司总经理郭登锋现场介绍,广西电信通过升级虫情测报、卷帘控制等138套智能设备,依托“千万龘云”平台实现种植、生产、销售全链路可视化监管,绿色低碳,为出口资质审核筑牢技术根基。
作为智慧农业的“核心中枢”,中国电信“神农一号”大模型依托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多方权威数据训练,实现从“个人经验”到“群体智慧”的跨越。“该模型集成农技指导、病虫害识别、市场趋势分析等功能,通过AI助农手机APP让服务触手可及。”郭登锋透露,在基地的精准调控实践中,已实现管理效率提升30%、种植增产5%、用水量降低10%的实效,成功达成药肥“双减”目标。
这一技术成效在生产一线得到更具体的印证。“以前凭感觉管棚,现在两人靠手机就能管好8亩地。”广西南宁晟发设施农业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主管袁广给出了这样的规模化运营数据:“AI助力下,240亩大棚的技术人员从10人缩减至4人,人力成本大幅降低,这与智能大棚普遍实现60%人力节省的行业水平高度吻合。”他进一步解释,传感器实时捕捉棚内光照、温度等数据,误差率低于1%,农户可及时精准干预环境,彻底改变了传统人工凭经验判断的滞后性。
数据驱动的精准种植带来了产量与品质的双重突破。“以辣椒为例AI种植使其产量比传统模式提升20%-30%,A果率从60%跃升至83.3%,预计亩产可达1万斤。”袁广指出,这得益于传感器数据的准确性——传统人工检测因人员差异导致管理方案不统一,而标准化数据让执行策略更精准高效,这与基地通过数据驱动实现品质提升的实践逻辑一致。目前基地预留的20个接入端口,正推动周边农户加速从“经验种植”向“技术种植”转变。
技术赋能更延伸至销售端。“借助‘神农一号’的市场趋势分析功能,我们能实时掌握全国价格动态与缺货区域,定向调配货源提升售价。”袁广介绍,基地产品已覆盖北京、广东、南宁本地及香港市场,这种AI驱动的产销对接模式,与国内布瑞克智农等行业头部平台通过数据分析抢占市场先机的案例异曲同工。“香港市场对优质农产品需求旺盛,我们正通过电信智慧链路深化大湾区合作。”该基地技术推广员李冰冰表示。
立足广西“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路径,广西电信以“翼联万物,智兴三农”为定位,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特色农业。除助力蔬菜供港澳外,其技术方案已让崇左蔗糖、容县沙田柚等产业焕发新生,并借助东盟门户优势筑牢技术跨境辐射根基。
更深远的布局正在展开。“未来还将探索‘卫星遥感+无人机巡田+绿色低碳’协同监测、区块链溯源防伪等创新应用。”郭登锋透露,后续广西电信将整合青秀区气象、土壤、市场等多维数据,通过AI建模挖掘数据价值,为农业精准种植、产供销对接提供科学依据。
从田间传感器到跨境供应链,广西电信的数字底座持续夯实:5G网络保障数据实时传输,“千万龘云”平台统筹高标准农田管护与遥感监测,AI大模型实现精准调控。“这种‘云网+AI’模式,正推动广西农业从‘看天吃饭’迈向‘算天吃饭’的智慧新时代。”郭登锋最后强调。(曹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