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是让人看不懂,明明餐馆是受害者,结果,“碰瓷”者被处罚的同时,餐馆竟然也被执法部门处罚了,罚款200元。
据极目新闻报道,甘肃庆城县男子向碗里放异物“碰瓷”餐馆被识破一事有了最新进展。近日,极目新闻记者从多方获悉,“碰瓷”男子被警方处以行政拘留并罚款。两位与“碰瓷”者一起用餐,也“帮腔”的男子同样被行政处罚了。
按理,此起事件应当告一段落了,餐馆也可以恢复正常经营。但是,按照媒体披露的情况,餐馆老板打算转让店铺,不想再干了。
为什么餐馆老板不想再干了呢?难道遇到一个“碰瓷”者,就不敢再经营下去了吗?显然不是,而是在“碰瓷”男子被罚的同时,餐馆自己也被执法部门处罚了,被罚款200元。
据餐馆介绍,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到店里调查“碰瓷”事件时,顺便在店里查出了与该事件无关的其他小问题,罚款200元。店方200元的支付记录显示,执收单位是庆城县市场监管局,收费项目为市场监管罚没收入。
那么,市场监管部门为什么要对餐馆实施罚款呢?餐馆方面的回应是,是因为餐馆老板把视频放到社交平台,让外地网友知道了这件事,带来了负面影响。于是,鸡蛋里挑骨头,挑出了一点可以对餐馆实施处罚的问题。
如果说“碰瓷”男子的行为是个别现象,有关方面也对其实施了处罚,今后应当不会再有类似问题发生的话,执法部门因为餐馆老板把视频放到社交平台,给自己带来了负面影响,就对餐馆实施罚款,就不是小问题了。餐馆老板的担忧,也不是毫无理由了。
我不知道,市场监管部门是针对什么问题对餐馆实施的罚款,为什么在“碰瓷”事件没有发生前,监管的触角没有伸到餐馆,“碰瓷”事件发生了,监管的触角就伸到餐馆,就“挑”出了餐馆的问题。到底是此前的失职呢,还是对餐馆老板公开视频行为的报复。
餐馆作为受害者,理应得到保护。就算老板发布了视频,公开了事件,也不至于让监管部门如此恼羞成怒,要在鸡蛋里挑骨头,要对餐馆也实施处罚。这样的处罚,吃相太难看,就算应当处罚,在这个档口处罚,也是不合适的,很容易让舆论和公众认为是报复。
殊不知,市场监管,无论是事中监管还是事后监管,都不应当是为处罚而监管,而是监管过程中发生问题而处罚。
而从庆城县市场监管部门的行为来看,显然不是因监管而罚,而是因罚而监管。也就是说,对餐馆老板公开事件内容,引发外界关注,触犯了市场监管部门的利益,让市场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暴露了,于是,就借着调查,将餐馆的“问题”也找出来了。
“碰瓷”的问题没有发现,餐馆的“问题”却被找出来了,导致餐馆成为了与“碰瓷”者一样的违法者,需要予以处罚。
我不知道,庆城县市场监管部门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行为也是一种营商环境,一种对庆城县营商环境产生破坏作用的行为。
很多网友表示,对“碰瓷”者他们已不关心,反正有警方处理。倒是执法部门对餐馆的罚款,实在让人有点难以想通。就算餐馆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也不至于将其与“碰瓷”同等看待吧,而应当避开对“碰瓷”行为的调查,待“碰瓷”事件平息了,再找个合适的机会将问题向餐馆老板提出来。
遗憾的是,庆城县市场监管部门把原本很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把责任和权力的关系扭曲了,对受害者加大了伤害,导致餐馆老板没有信心再将餐馆开下去。我们也可以想象,有了这一次的事件,谁也无法保证,执法部门不会对餐馆“特别关照”,会让餐馆老板整天提心吊胆。
我们要说的是,假如餐馆老板真的将餐馆转让或关闭,压死餐馆老板的最后一根稻草,应当不是男子“碰瓷”,而是市场监管部门的罚款。这笔200元的罚款,分量太重,重到完全可以将餐馆压垮,把餐馆老板的精神压垮。
罚款金额不算大,罚款行为很恶劣。就算罚款的依据很充分,罚款的时机也不合适。如果真的是因为餐馆老板发布视频“伤”了市场监管部门的面子,也不应当把责任加到餐馆老板身上,而应当认真反思一下,监管的责任尽到了吗?为什么“碰瓷”行为没有发生前,餐馆的问题没有发现呢?希望当地有关方面能够介入,对此起事件进行一次深入调查,避免对营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必要时,对相关人员实施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