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这些负债数据与公司货币资金大幅减少的情况来看,反映出出西麦食品可能面临的现金流压力。在自身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仍频繁为子公司提供担保,这种财务决策背后的逻辑令人费解。
11月19日,西麦食品(002956.SZ)发布公告称,拟为全资子公司广西贺州西麦食品有限公司新增2000万元担保额度,使其对该子公司的担保总额度从5000万元提升至7000万元,担保方式为连带责任保证。
这已是西麦食品在2025年内多次为子公司提供担保的又一举措。截至目前,公司对外累计担保总额已达3.4亿元,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比例达22.45%。天眼查数据显示,西麦食品自2019年至今已有111条对外担保记录,频率之高引人关注。例如,今年10月底其刚向桂林西麦营销有限公司提供4000万元担保。
图片来源:天眼查
西麦食品营收持续增长的光环之下,是公司净利率连续五年的下滑。更关键的是,截至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账上的货币资金已急剧减少65.05%,仅剩1.34亿元。当自身流动性显著承压时,西麦食品为何仍持续为子公司提供高额担保?这一战略选择的背后,其商业逻辑与潜在风险亟待审视。
子公司盈利好转仍获高额担保
表面看来,西麦食品的担保全部针对合并报表范围内的子公司,符合相关要求。但令人困惑的是,被担保的广西贺州西麦生物食品有限公司财务数据似乎显示经营向好。该公司利润从去年全年的0.04亿元大幅提升至今年的0.35亿元,净资产总额在提升,负债基本保持不变,资产负债率也由48.54%降至44.47%。子公司盈利明显改善,为何仍需大幅增加担保?
资本市场对西麦食品增加担保的举措给出了明确反应。公告次日,公司股价下跌0.78%,盘中波动幅度近4%,一度冲高1.68%后又快速走低。这一市场表现或反映了投资者对西麦食品管理层决策的分歧。投资者担忧的不仅仅是单次担保额度的增加,更是西麦食品累计担保总额已占净资产22.45%这一事实。
西麦食品的主营业务表面上保持着增长态势。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16.96亿元,同比增长18.34%。从历史数据看,2021-2024年间,公司营收增幅分别为12.6%、15.06%、18.89%、20.16%,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然而,归母净利润的增长额却大幅落后于营收增长。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1.32亿元,同比增长21.9%,但近年走势来看,始终维持在1亿元左右的水平。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净利率持续走低的态势。2019年至2024年,公司净利率分别为16.18%、12.91%、9.04%、8.2%、7.32%、7.02%,连续五年下滑。2025年前三季度虽恢复至7.81%,仍不及近年来平均水平。
数据来源:同花顺
西麦食品净利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根植于其成本结构。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成本费用达9.56亿元,同比增长16.23%。其中,销售费用就高达4.91亿元,占据了成本的大部分。从历史走势来看,公司的销售费用持续攀升,2021-2024年分别为3.65亿元、3.94亿元、4.97亿元、5.3亿元。这些数据表明,西麦食品的市场扩张似乎明显依赖营销驱动。
与此同时,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也出现了与业绩增长不相符合的异常表现。2025年前三季度总现金6.81亿元,同比下滑5.29%,货币资金1.34亿元更是大幅减少65.05%。此外,自2022年达到11.64亿元的高点后,公司总现金便进入下行通道,连续三年逐年降低。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与货币资金大幅减少形成对比的是西麦食品负债的全面攀升。公司负债合计5.52亿元,同比增长22.39%。其中短期借款1.05亿元,增加34.66%。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2.87亿元,同比增长25.8%。更值得关注的是长期负债0.17亿元,同比增长92.64%,虽然绝对值不大,但增速惊人。
结合这些负债数据与公司货币资金大幅减少的情况来看,反映出出西麦食品可能面临的现金流压力。在自身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仍频繁为子公司提供担保,这种财务决策背后的逻辑令人费解。
转型之路遭遇原料成本与食品安全双重考验
西麦品牌创建于1994年,专注燕麦健康事业,是燕麦全产业链上市公司。2024年正值该品牌成立30周年,公司董事长谢庆奎提出“再造一个新西麦”的口号,将目光投向大健康市场,主推蛋白粉、红参肽饮等产品。
图中人物系西麦食品董事长谢庆奎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西麦其他食品收入同比增长23.89%至1.36亿元,其中蛋白粉增幅超170%,但这类产品占总营收的比重仅为7.18%,业绩贡献有限。对比创始人“再造一个新西麦”的雄心,当前新业务不足8%的营收占比,意味着公司的转型之路依然漫长。
西麦食品面临的挑战部分源于其原料采购模式的固有风险。公司主要燕麦原料依赖澳大利亚进口,占总成本40%。2024年澳麦价格波动幅度达22%,直接导致公司毛利率从2021年的48.7%降至2023年的43.2%。
西麦食品在2024年4月的投资者关系记录表中坦承,原粮成本上涨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公司大部分原粮来自澳大利亚,年内进口原粮的价格上涨对公司利润造成了直接影响。公司招股书也曾警示,2016-2018年,澳大利亚进口燕麦粒占西麦燕麦粒采购总量的比例约90%。若因天气等原因导致澳大利亚燕麦粒产量大幅减产,会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跨国供应链的复杂性还增加了质量控制难度。2024年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当年进口燕麦制品抽检不合格率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至1.2%,远高于国产同类产品的0.7%。2024年9月,该公司某批次即食燕麦产品因霉菌超标35倍被通报,此前2023年6月、2022年4月亦有类似记录。这些事件不仅导致直接经济损失,更严重损害了消费者信任。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公司召回金额达1200万元,占当年净利润的6.7%。显然,食品安全问题也是西麦食品转型路上的一大绊脚石。
此外,西麦食品还将发展国际化业务视为另一增长曲线,组建国际业务中心,设立境外公司。公司声称海外业务已落地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三季度多名股东减持
西麦食品核心管理层在2025年三季度出现重大变动。8月25日晚间,公司公告总经理孟祥胜因健康原因辞去总经理职务。孟祥胜的任期原定为2023年8月16日至2026年5月30日。值得注意的是,孟祥胜在辞职后将继续担任战投委员会负责人。公司同时任命孙红艳女士为新任总经理,资料显示她曾任桂林西麦营销有限公司多个职务。
除了管理层变动,西麦食品还面临股东减持的压力。2025年第三季度,前十股东中出现多个减持情况,其中第四大股东减持28.55万股,第6-9个人股东分别减持32.4万股、46.2万股、46.6万股、50万股。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网
资本市场对西麦食品的信心明显动摇。截至11月10日,股东户数为1.13万户,较2024年末1.72万户下滑34.3%。从基金机构持仓情况来看,截至三季度末,17家机构持仓1270万股,持股市值2.51亿元。对比2024年末,118家机构持仓2085万股,持仓市值3.48亿元,机构投资者撤离亦较为明显。
自2019年上市以来,西麦食品的股价也呈现出显著的波动性。其股价在2020年曾一度触及39.93元的历史高点,但此后进入调整周期,至2024年初已回落至8.39元的低位,较高点回撤幅度达78.99%,调整深度较大。进入2024年后,其股价走势发生逆转,开启了一轮反弹行情,截至目前已回升至25元左右,处于近期的相对高位。
显然,西麦食品表面增长难掩内部问题。净利率持续走低、现金大幅减少与激进的担保政策形成强烈反差,加之转型受阻与股东减持,或集中反映出公司在资金链与战略布局上均承受着较大压力。
作者 | 王立
编辑 | 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