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累斯顿IFW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最近在《自然》杂志上扔出了个“大瓜”,他们在PtBi₂这种晶体材料里,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拓扑超导现象,这事儿直接给卡壳多年的量子计算机稳定性问题,指了条新路子。
现在市面上的量子计算机,看着唬人,实则“玻璃心”得很,一点点外界干扰就能让量子态乱套,也就是常说的退相干,这也是为啥IBM、谷歌这些大厂砸了这么多钱,容错量子计算机还是没辙。
而这次PtBi₂的发现,怕是最有体会的就是那些蹲在实验室里研究量子材料的人,终于有了个实打实的突破口。
咱们先聊聊超导这事儿,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们都觉得超导体里的电子配对,要么是随便哪个方向都能凑对的各向同性,要么像高温铜氧化物那样,也就四重对称性。
本来想,这超导的对称规律也就这样了,但后来发现PtBi₂这玩意儿,直接打破了这个规矩。
它是第一个能展现六重限制配对的超导材料,研究这事的SergeyBorisenko博士都直呼“从没见过这情况”。
这六重对称性不是凭空来的,和PtBi₂晶体本身的三重对称结构绑得死死的。
电子在这种材料里,六个特定方向上压根不配对,形成了独一份的节点结构。
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测出来的数据显示,温度低于10K的时候,PtBi₂的表面态会被超导能隙“封死”,但体相还是金属性,这种“超导三明治”结构,在之前的超导材料里可不多见。
我个人觉得,这事儿不光是多了个新发现,更重要的是,它让咱们对超导机制的理解又深了一层,本来以为摸透了的规律,其实还有漏网之鱼。
当然,不是说就这一种拓扑超导材料,比如之前研究的NbSe₂,也有拓扑超导特性,但没突破配对对称性的限制。
PtBi₂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把拓扑超导和六重配对捏到了一起,这就好比大家都在做常规口味的蛋糕,突然有人做出了个从没尝过的口味,还意外的好吃。
这种特性的组合,也让研究人员不得不重新梳理超导研究的思路,毕竟固有的认知被打破,往往意味着新的研究方向出现。
聊完超导对称,就得说核心了,马约拉纳粒子。
这玩意儿被称作“量子计算圣杯”,原因很简单,它自身就是自己的反粒子,有拓扑保护的本事,外界干扰很难影响到它,简直是做容错量子比特的完美料子。
但之前这么多年,科学家们想找个能稳定生成这粒子的材料,比找针还难,要么得搭复杂的异质结构,要么得加超强磁场,折腾半天还不稳定。
而PtBi₂就不一样了,杰罗姆・范登布林克教授的团队搞清楚了,这材料进入超导态后,拓扑表面态会自己形成马约拉纳振动模式,还都集中在材料边缘。
更省事的是,只要切一刀晶体,或者设计个台阶边缘,就能弄出想要数量的马约拉纳振动模式。
这就像本来得费劲巴拉搭积木才能拼出的造型,现在直接有了现成的模具,省了太多事。
实验里还测出来,PtBi₂里的马约拉纳粒子在5K的温度下还能稳得住,虽然这温度还是低,但比其他候选材料已经强不少了。
研究人员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还看到了零偏压电导峰,这是马约拉纳粒子存在的铁证,而且换样品、换测量条件,这峰值都在,足见这材料的稳定性。
我觉得,这种“天然生成”的特性,是PtBi₂最核心的优势,毕竟搞应用的话,越简单、越稳定,落地的可能性就越大。
对比微软此前在拓扑量子计算上的尝试,他们得搭建复杂的器件才能勉强产生马约拉纳粒子,还总出问题,PtBi₂的出现,算是给这条技术路线提了口气。
虽说PtBi₂的潜力肉眼可见,但想从实验室的样品,变成能商用的量子器件,还有不少坎要迈。
首先就是材料制备的问题,高质量的PtBi₂单晶,对生长条件要求贼苛刻,现在实验室里做一小块都得精雕细琢,更别说大规模生产了。
这就好比手工做的限量款首饰,想量产成百元平价货,工艺上得有大突破。
然后是器件工程的事儿,就算PtBi₂能自己产生马约拉纳粒子,怎么把这些粒子集成到量子器件里,怎么读取出它们的信号,怎么操控它们,这些都得从头摸索。
研究团队现在也在试,比如把晶体磨薄点,或者加个外场,看看能不能调控马约拉纳态的特性。
这就像找到了上好的食材,还得有顶尖的厨师,才能做出能上桌的菜。
温度也是个绕不开的问题,5K的温度得用液氦制冷,这玩意儿又贵又麻烦,想大规模用根本不现实。
科学家们也在想辙,比如给材料掺点其他元素,或者用应力调节的方式,看看能不能把工作温度提上去。
本来想,要是能提到液氮温度(77K),成本能降一大截,但后来发现,这事儿没那么容易,材料的性能和温度之间的平衡,得一点点试。
还有测量技术的问题,检测马约拉纳粒子得用超精密的设备,普通实验室根本玩不转,要是没法把测量方法简化、精准化,这技术也没法推广。
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些挑战也意味着机会,比如专门做拓扑材料的公司,可能会借着这股风发展起来,高校也得调整课程,培养懂凝聚态物理、量子信息的复合人才。
说到底,PtBi₂的发现,给量子计算的发展撕开了个口子。
它不光刷新了我们对超导的认知,还为拓扑量子比特提供了实打实的材料基础。
虽然现在还有不少难题没解决,但毫无疑问,这一步突破,让我们离稳定的量子计算机又近了一大步。
全球范围内,谁能先搞定PtBi₂的规模化制备和器件应用,谁就能在量子技术的竞争里占得先机。
毕竟在量子计算这个赛道上,每一个材料层面的突破,都可能改写整个行业的格局,而PtBi₂,就是当下最值得期待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