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王芳 通讯员 吕金桐 张子豪
在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发展的今天,运维模式的智能化升级已成为保障安全、提升效率的关键。为此,郑州地铁12号线试点引入电客车车载检测设备,成功实现了动态检测技术的应用突破,为轨道状态的实时感知与精准运维开辟新路径。
试点突破:新增动态检测视角
目前,项目顺利完成设备调试与初步应用。此次试点并非替代现有成熟、可靠的传统检测体系,而是作为一种创新的有益补充,通过利用日常运营的电客车加装检测设备,成功开辟全新的动态数据来源视角,实现“运营即检测”,为轨道状态监测带来了重大变化。
数据赋能:获取更高频次信息
本次突破的核心在于数据获取能力的飞跃。借助动态检测,轨检专业首次实现了在运营期间进行不间断的数据采集,从而获取了更高频次的轨道状态信息。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轨道基础数据库,也为未来进行多维度、交叉验证的数据分析,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石。
流程再造:建立“数据驱动+人工验证”新模式
围绕动态数据,同步构建了 “动态预警+定向复查”的工作流程。当系统自动识别并提示异常区段后,工班人员会立即进行针对性现场复核,以实测结果验证动态数据的可靠性与定位准确性。这一流程形成了 “数据驱动决策、人工精准验证”的双重保障闭环,显著提升了问题发现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深化应用:多源数据融合提升研判精度
在数据应用层面,轨检专业正深入探索动态检测数据与静态复核结果的融合分析。目标是利用多源数据的相互印证,构建更全面的轨道健康画像。此举有望大幅提升对潜在病害的识别精度与预判能力,从而使维修计划的制定更加科学、具有更强的靶向性,实现从“按计划修”到“按状态修”的转变。
战略意义:驱动运维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本次实践是在轨道智能运维战略方向上迈出的关键一步,它不仅是技术上的尝试,更推动了维修模式从事后应对向事前预防的战略转型。此次突破为公司在全线网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有力助推轨道交通安全运维步入精准化、智能化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