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正式公布了新一届院士增选名单。两院共新增144位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1人。
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数学物理学部14人,化学部11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3人,地学部9人,信息技术科学部11人,技术科学部15人。本次增选后,中国科学院共有院士908位。
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1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9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10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12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7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6人,农业学部8人,医药卫生学部8人。本次增选后,中国工程院共有院士1002位。
在学科分布上,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共有21人当选,体现出国家在前沿生物医学领域的战略重视。
一、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迎来高光时刻
本次院士增选反映出我国在细胞与基因科技领域的快速崛起。在之前的有效候选人中,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共125人,医药卫生学部共91人,其中多位候选人均为细胞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中既有从事基础理论创新的科学家,也有致力于推动干细胞临床转化的医学专家,还包括参与制定行业规范的战略科学家。
我国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已形成具备国际话语权的科研体系,不仅在化学重编程、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方面取得突破,还在疾病建模、临床治疗转化中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科研典范:邓宏魁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此次增选中,北京大学的邓宏魁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本次细胞再生医学领域的标志性人物。
邓宏魁教授早年于协和医科大学及美国哈佛大学接受系统科研训练,最初从事免疫学研究,后转向干细胞研究。尽管曾面临“跨界研究”的质疑,他仍坚持原创路径,在我国干细胞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时,建立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体系。
🔬 关键科研突破:
1.开辟化学重编程全新赛道
区别于国际上主流的转录因子诱导方法,邓宏魁团队于2013年首次实现完全使用小分子化合物将小鼠体细胞逆转为多能干细胞(CiPSC),该成果被评为“细胞命运调控的范式革命”,入选“中国十大科学进展”。随后,团队历经九年攻关,于2022年在《Nature》发表研究成果,成功实现人类体细胞的化学重编程,为中国掌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细胞技术奠定基础。
图:标志物散发出绿色的荧光
图:2022年《Nature》发表相关研究
2.临床转化成果卓著
2019年,邓宏魁团队完成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和白血病患者,成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验证了该路径的临床安全性,邓宏魁也因此入选《Nature》年度十大科学人物。2024年,其团队进一步实现化学重编程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成功使患者摆脱胰岛素依赖超一年,初步达成“功能性治愈”。
图:邓宏魁介绍人类干细胞技术
结语:再生医学进入发展快车道
本次院士增选不仅是对科学家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对我国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整体实力的肯定。 随着邓宏魁等一批在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中取得系统性突破的学者入选,中国在干细胞、基因编辑、组织再生等前沿方向将迎来更深入的科研布局与产业转化机遇,为我国生物医学的持续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全部名单如下
2025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共73人,分专业学部按姓氏拼音排序)
202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
(共71人,分学部按姓氏拼音排序)
END
关于我们
国瑞中隆是中科院赛尔生物技术转化平台的运营机构并与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国家围产期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转化平台建立了长期战略关系,公司提供细胞存储、细胞免疫/抗衰/诊疗技术咨询;外泌体美容、毛囊修复液生发产品销售;以及中医慢病干预和健康管理等相关业务。
【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仅用于科普干细胞相关知识,分享行业最新动态,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本文部分素材整理自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