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李自成遇到李岩,就像刘备遇到诸葛亮;也有说法认为,李岩遇到李自成,犹如诸葛亮遇到刘备。虽然这两句话的顺序不同,但都在深刻指出一个问题:李岩具有王佐之才,而李自成却没有成为帝王的命运,最终白白害死了一个才华横溢的谋士。
要理解李自成为何杀害李岩,也许通过一个历史故事能让大家更明了。三国时期,吕布的手下有一个谋士,名叫陈宫。在曹军即将进攻的危急时刻,陈宫提出了一个策略,建议吕布带着一部分兵马驻扎在城外,而自己则带领一部分军队守住城池,等待敌人疲惫,然后从两面夹击敌军。这个计策本身看似周密,但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把主公留在城外,而自己坚守城池,那究竟是什么目的呢?是不是另有所图?
最终,吕布没有采纳陈宫的建议,并且因未能应对敌军的进攻而惨败,陈宫也因此丧命。至于陈宫是否有谋逆之心,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证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人际之间的信任感是极其脆弱的。李自成在杀害李岩时的心情,或许就和吕布面对陈宫的计策时差不多。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李自成和李岩之间的“君臣”关系。李自成最初是高迎祥的部下。1636年,老闯王高迎祥战败被杀,李自成接过了大旗,继续与明军作战。后来,他带领自己的队伍四处征战,持续与明军对抗。在这个过程中,李自成遇到了一位才智过人的谋士。在这位谋士的建议下,李自成调整了战略,制定了一个激励人心的口号:“迎闯王,不纳粮”。这个口号迅速传遍民间,成为一种儿童歌谣,而这首歌谣的创作者正是李岩。
李岩原名李信,出生的年份至今无法考证,他是明代开封府杞县青龙岗人,现属于河南开封。与李自成不同,李岩在天启年间曾中举,算得上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知识分子。然而,明朝末年社会动荡,官场腐败,李岩迟迟没有出头的机会,最终投身到李自成的起义中,成为李自成的主要谋士之一。
当时,明朝正在与北方的女真八旗作战,而李自成的队伍则迅速发展壮大,甚至攻入了北京,逼死了崇祯帝。在这过程中,李岩为李自成出谋划策,立下了不少功劳。
按照常理来说,攻占北京应当意味着起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此时李自成和他的部将们却沉浸在眼前的胜利中,肆意掠夺,甚至霸占了吴三桂的家产和妻妾。与李自成不同,李岩看得更清楚,他十分担忧当前的形势,力劝李自成整顿军队,甚至建议招降吴三桂。然而,李自成已经听不进去这些忠告,开始陶醉于当前的胜利。
就在李自成沉浸在北京的安逸生活时,南方却传来了战报:定州失守,甚至传闻整个河南已经落入明朝残余势力的手中。在这一紧急时刻,李岩提出让自己带领两万兵马前往中州驻守,以稳定局势。然而,李自成对李岩产生了怀疑,认为他可能心有二心,并拒绝了他的提议。
信任破裂,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经过一段时间,李自成同意了牛金星的提议,命令他以自己的名义召李岩到军营中饮酒,结果设下了伏兵。李岩和他的弟弟进入军营后,迅速被捕,最终遭到杀害。李岩的死标志着李自成内部的分裂,也使得李自成失去了一个有远见的谋士。有人认为,如果李自成没有错杀李岩,他可能会稳固自己的江山。可惜事已至此,一切都只能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