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一手握着实验室的前沿技术,一手牵着企业的实际需求——这些特殊的“红娘”,正悄然改变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的对话方式。
“科技成果转化难,难在科研与产业需求的‘供需错位’。”在11月17日举行的“贵州科学城科技创新成果共创共享活动”上,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特聘教授、博士刘玉飞一针见血地点出关键。他以自己成功转化的耐磨尼龙复合材料技术为例,生动演绎了一名技术经理人如何扮演好“科技红娘”的角色。
从最初通过微信与企业建立初步联系,到实地考察、深入对接技术团队,再到协助签订合同、开展技术验证,刘玉飞全程参与、步步推进。这一过程中,他不仅促成技术落地,还协助企业完善知识产权布局、共同申报专利、推动成立新公司,并亲身参与企业运营。
这正是技术经理人从“牵线”到“陪跑”的生动写照。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技术经理人要打通每一个堵点。企业的需求往往不是写在纸上的那么简单,真正的匹配需要深入交流、反复验证。”刘玉飞解释道,“企业需要的是‘能用’的产品,不是‘能发文章’的技术。通过概念验证,我们既能制作试样、提升技术成熟度、降低各方风险,也能以牵线搭桥的角色,推动实验室成果真正转化为市场产品。”
刘玉飞还特别介绍了正在建设的“贵州省功能材料概念验证中心”。该中心致力于通过制作试样、开展中试、对接金融与保险资源提升技术成熟度,为科技成果产业化铺平道路。
“一个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往往只有50%甚至更低的匹配度。概念验证,就是要把这个‘可能’变成‘可行’。概念验证中心能帮助技术从实验室阶段提升到可应用阶段,使技术更具市场价值。”刘玉飞说。目前,贵州省功能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已聚焦功能材料领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支撑。
除技术层面支持外,在刘玉飞看来,团队协作与平台联动对技术经理人而言至关重要。“技术经理人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团队作战的过程。”他表示,只有通过多方协作,才能真正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此外,技术经理人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法律、懂市场、懂金融。
“2024年,中国已占据全球前十科研城市中的6座,在自然指数排名前20的高校中,中国高校占16席,科研实力不容小觑。但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难题依然存在,在此背景下,技术经理人角色愈发重要。”刘玉飞说。
以持续举行的贵州科学城科技创新暨四城联动交流周系列活动为平台,越来越多懂技术、通市场、善协调、能落地的人才加入技术经理人队伍,让更多“躺在纸上的专利”真正“走进生产线”,成为赋能产业升级的“源头活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韦寒
编辑 罗昌
二审 杨唯
三审 胡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