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宇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标签化”现象并不陌生。“安卓人”“普信男”“凤凰男”“老登”……不管是性别、身份,还是地域、阶层,在社交媒体上,各种“标签”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分类方式,而是逐渐演变为放大隔阂、伤害彼此、制造对立的符号。
公众对于此类现象的反感和厌恶由来已久,可为何“标签化”的趋势非但未能得到遏制,反而在当下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从心理学层面上讲,“贴标签”的行为符合便捷式判断——虽然“普信男”“凤凰男”等标签太过于粗糙,但它们又确实能够把复杂对象简单化,方便一个人将认识对象“归类”。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匿名性”也助推了这种趋势的蔓延。说白了,“贴标签”的本质就是一种歧视行为,不可能得到公众的认同,但在互联网时代,许多用户躲在了一张由符号构成的“面具”之后,就可以肆无忌惮地用键盘表达心中的恶意。
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贴标签”造成的各种争议话题可能给平台带来可观的热度。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一直在加强监管,但一些平台仍然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徘徊不定。
然而,如果不及时遏制“贴标签”,造成的恶果也将危及平台自身的正常运营。因为,“贴标签”的恶劣影响不仅体现在社交媒体上的口水仗,更在于强化对各种群体的“刻板印象”。长此以往,广大用户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被迫站队,加入到争吵和谩骂的行列中去;要么保持沉默,从此闭嘴,不再发声。无论是哪一种选择,最终的结果都是“劣币驱逐良币”,只会让平台失去更多优质的用户和内容。
光从道德层面上谴责“标签化”现象,恐怕不能解决问题。或许,我们可以从改变算法的评价机制入手。当人只和数据连接在一起,没有能和他人形成直接的互动,才会更倾向于贴标签。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你熟悉的人从家乡奋斗出去你会轻易叫他“凤凰男”吗?没有直接的交流和相处,我们又如何能真正了解一个人?
当务之急就是在算法机制中加入更多人文色彩,也让更多人文研究者参与到算法的开发与应用中去。比如有学者提出算法人文主义的概念,认为将算法广泛应用于人类决策时,仍要坚持以人为本,将人及人性视为丰富而复杂的存在。比如当你给人贴标签时,算法推荐给你的不是同质内容,而是打破认知茧房的相反内容,你是否会有所触动?
让算法也拥有“人文精神”,恐怕是这个算法时代人类必须进行的自我升级。平台也应该看到,没有友善的、让人受到尊重的网络空间,就不可能真正留住优质用户,切不可为了眼前的利益,放弃了更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