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
赋能学子勇攀科研高峰
近期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
肿瘤科王宇主任指导的
2022级三名硕士研究生
苗弘堃、高静超、刘明江
在短短三个月内
以第一作者连续在
《Bioactive Materials》(Q1区, IF: 20.3)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篇, Q1区, IF: 19)国际顶级期刊
发表3篇重磅研究成果
这一“爆发式”的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
不仅彰显了肿瘤科团队
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能力
更是科室秉承
大学和中心教学培养理念
系统性构建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体系的
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
PART 1
空特医:体系化培养的“设计师”与“护航者”
3名研究生的耀眼成绩,离不开中心党委及相关教学部门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和扎实落地的体系支撑。中心始终将研究生培养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通过系统性构建“全链条、精准化”培养生态,为包括肿瘤科在内的各学科研究生成长及博士后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
01 教学管理筑基
中心为研究生开设《医学统计学》《SCI论文写作规范》等必修课程,引入学科前沿讲座和技术工作坊,强化科研基本功,筑牢学术道德防线。
同时,遴选临床经验丰富的临床导师和科研能力突出的科研导师,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全面推行“临床导师+科研导师”双导师制,实现“临床实践发现问题”与“科研方法解决问题”的优势互补与无缝衔接,确保育人质量持续提升。
02 个性化成长档案护航
中心为每位研究生建立电子化“个性化成长档案”,动态追踪每位学生的研究兴趣、技能特长、课题进展、学术活动等关键数据,为每位研究生量身定制成长路线。
基于成长档案数据,中心教学培训组还协同教研室、导师实施“三级预警与帮扶机制”。对进展顺利者主动提供更高层次的平台与资源(如学术会议、联合培养机会);对遇到困难者,及时启动“导师-教研室-教学管理组”分级预警与帮扶,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
03 优质资源强势整合
中心强力整合内外部优质资源,为研究生创新实践提供“零壁垒”的顶级支撑。统筹协调精准医学重点实验室、生物样本库等核心平台及小动物活体光学三维成像系统、便携式三代基因测序仪等尖端设备,打破学科与实验室壁垒。
此外,积极搭建对外合作桥梁,与顶尖机构建立联合培养/访学通道,主导选拔并资助优秀研究生“走出去”,显著提升其科研能力与学术竞争力。
04 导师领航
在中心提供的优渥平台和科学框架下,各学科导师充分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将“精准育人”理念贯穿培养全过程,实现人才潜能的充分释放。
肿瘤科王宇主任在带教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术能力的锻造,坚持每周组会(文献精读+课题进展汇报),并引入“专家问诊式评审”(季度性邀请专家把脉课题)。同时,注重实战演练,鼓励并指导学生撰写基金申报书、积极参加国际/国内会议,锻炼综合学术能力。
在科研诚信底线方面,王宇主任在课题组严格执行学生自检-导师复核-交叉验证式的“原始数据三级核查制度”,这与中心强调的学术伦理教育高度契合。此外,他还带领学生参与科室举办的义诊、科普活动,在实践中强化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培育医者仁心。
PART 2
高水平论文背后的临床与科研价值
3位同学的研究成果不仅体现在高影响因子上,更因其源于临床、服务临床的重要价值。 三项研究均充分体现了“临床问题-基础研究-临床转化”的闭环思路,这正是中心倡导的临床、科研融合导向的成功范例。在王宇主任的带领下,依托中心机关强有力的支持,肿瘤科已形成“教学管理筑基 - 导师精准培养 - 人才脱颖而出 - 反哺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
PART 3
因材施教,硕果频收
教学培训组负责人表示:“中心致力于构建一个‘引得进、育得好、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这三位同学取得的成绩,正是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过程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协同育人所结出的硕果。教学培训组将持续完善这一体系,为中心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肿瘤科王宇主任表示:“优秀的导师和中心强大的培养体系,是青年人才展翅高飞的双翼。机关职能部门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和坚实的阶梯,导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找到聚光灯下的位置,并引导他们稳健地拾级而上。”
结合肿瘤科专科优势及教学管理经验
肿瘤科王宇团队
从学员培养到团队建设
从个体突破到学科跃升等方面
持续深化医教研协同发展
构建可持续发展人才生态
打造科研、临床一体化高地
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迈向新高度
文字:孙璐璐、孙丽、张娜
摄影:孙璐璐
供稿科室:肿瘤科
主管 |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政治工作部
主办 | 融媒体中心
期号 | 1586期
总 编:江海洋
主 编:赵建强
责 编:白 雪
美 编:张宗政
校 对:王 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