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五运开幕式上火“出圈”的鳌鱼,在11月16日的2025年广州国际灯光节再次华丽返场。
其实,不止在十五运开幕式、广州国际灯光节,在广州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也处处能见到鳌鱼的身影 。
鳌鱼,中国古代神话认为是龙的九子之一,可佑吉祥辟邪。相传共工氏头撞不周山后,一根天柱断了,另外三根也已毁坏,女娲担心天会坍下来,赶紧抓住了一条大鳌鱼,砍下它的四条腿,墩在地的四角上,化作四条天柱,把天顶着,这就是鳌鱼顶天负地的传说。我国一些地区还有“鳌鱼转侧”的传说,说是大地是由一条大鳌鱼顶着,时间一长,鳌鱼想翻身了,一动就会引起大地颤抖,于是发生了地震。
在历史的发展中,我国还发展出鳌鱼负山、龙伯钓鳌、独占鳌头等神话传说和成语故事,现在的番禺沙湾民间还有以鳌鱼为道具的舞蹈——鳌鱼舞,舞蹈中有鳌鱼出海、鳌鱼戏水、跳龙门等动作,体现活力十足、踊跃向上的精神。足见鳌鱼在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很大的影响。
现在人们常用“独占鳌头”祝愿学子、文人在学业和事业上拔得头筹。又结合它传说中自带会喷水的法力,常用于建筑构件,寓意辟火镇邪,保佑家宅平安。
明代石湾窑鳌鱼是广博“镇馆之宝”
鳌鱼造型的瓦脊流行于粤港澳
在广州博物馆镇海楼四楼,能看到明代的石湾窑鳌鱼,这是广州博物馆的镇馆宝物之一,为一级文物。
明代的石湾窑鳌鱼
石湾窑鳌鱼是明万历年间佛山霍韬祠堂的脊饰两端的装饰物。文物分头、身两部分,接口处为子母口,下巴着地,尾巴上翘,头部似狮子,张口露齿,突眼弯角,身体浑圆,遍体鱼鳞,通体施黄、绿、紫三色,色彩斑斓,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产地为佛山石湾窑,是明清岭南地区著名的陶瓷窑口,产品自清中叶以来畅销国内外,甚至东南亚的泰国、缅甸、越南、新加坡等国的庙宇建筑,多采用石湾窑的瓦脊作建筑装饰。清代著名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说“石湾之陶遍二广,旁及海外之国”。 这件明石湾窑鳌鱼彩色漂亮,可与石湾窑生产的三彩器互相印证,可考证是石湾窑早期的器物,对研究石湾窑明代生产情况,乃至岭南建筑文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次十五运会之前,它也曾经是2010年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吉祥物“鳌螯”的原型。对于鳌鱼“出圈”,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表示,在全运会的加持下,让鳌鱼这一有岭南独特魅力的非遗火出圈。还有一个原因是,在 Z 时代,用了年轻人的语言诠释古老的文物。
近日开展的广东省博物馆百年湾区情——粤港澳大湾区近现代文物展上,也展示了有鳌鱼形象的文物——清光绪石湾窑花鸟瓜果少狮太狮瓦脊。
清光绪石湾窑花鸟瓜果少狮太狮瓦脊
展览策展人殷忞说,这是佛山石湾窑的瓦脊,这种造型的瓦脊流行于粤港澳,包括在东南亚的华人建筑上也是常见的。整体特点是中间有宝珠,左右两边是鳌鱼。
清代木雕“鳌鱼”雀替构件精美
展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而在广东美术馆新馆的“都在新年梦里逢——广东美术馆馆藏民间艺术专题展”中,一件清代木雕“鳌鱼”雀替构件 ,以其精美的雕工,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清代木雕“鳌鱼”雀替构件
这件清代木雕是来自客家祠堂的雀替构件,所谓雀替,在古建中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雀替是它的清式名称,在宋《营造法式》里被称为绰幕。
这件雀替不仅在建筑结构中起到重要作用,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体现。它由上而下采用镂空雕技艺,顶端的“鳌鱼”昂首,寓意“独占鳌头”,是对文运功名的殷切期许;其下承托“石榴花篮”,籽实饱满,喻示“多子多福”,关乎客家宗族绵延的根本希冀;底部“祥云”与“蝙蝠”缭绕盘旋,则寄托着“吉祥幸福”的日常理想。同时通体矿彩贴金,兼具华美装饰效果与祥瑞祈福内涵。
这件作品中鳌鱼的形态和屋脊上的鳌鱼形象有所不同。是因为它们承载的不仅是脊兽的守护之责,还兼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往往潮州木雕中以鳌鱼为形象的木雕,多以“鳌鱼吐楚”的题材出现在清代中早期的建筑中。鳌鱼吐楚,即鳌鱼口中吐出水、花、草等物,其中鳌鱼口中吐水寓意镇火消灾,口中吐花则寓意鳌头探花,口吐灵芝卷草则寓意延年益寿,口衔石榴寓意多子多福。
为何粤港澳“独钟”鳌鱼?
为避免僭越之嫌衍生
不只在博物馆里能看到鳌鱼,在五仙观、镇海楼、农讲所这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之上,也都能看见鳌鱼的身影。
中国古建筑脊兽众多,为何粤港澳独钟鳌鱼呢?中山大学博士梁永浩曾做了明清珠三角鳌鱼脊兽形象的研究,他表示,以鳌鱼作脊兽乃明以降的做法,在此之前,已有摩竭鸱吻、鱼龙鸱吻、望兽三种脊兽形式。在鸱吻脊兽出现以前,建筑上已有鸱尾。只是鸱尾造型过于抽象,不能完全归为某种动物,故明确具有动物头部形象的鸱吻诞生后,才有了标准意义上的脊兽。唐代鸱吻主要运用于宫廷重大建筑之上,使用范围相对较窄。宋以降,皇室宫门以外的建筑也开始使用脊兽,但形象等级上较摩竭鸱吻似乎更低。其形象并不完整,一般独有头部而缺 身躯,且互相背对,向两侧外眺望。这种脊兽也因此被称为望兽,或称兽头。
他谈到,珠三角鳌鱼脊兽所参照的原型是在元代初成、元明相交阶段兴盛的鱼龙鸱吻。因官方法定之外不允许民间随意使用鸱吻,为避免僭越之嫌,祠堂家庙与民间信仰场所的脊兽又会去掉鱼龙前爪,仅保留龙首与鱼身特征,并逐渐从吞脊兽变为压脊兽,最终演化出后世常见的鳌鱼脊兽形态。尽管鳌鱼压脊兽不及鸱吻脊兽庄严、大气,但形似鸱吻的特点,足以使之成为区域性权力及财富的重要象征、匹配珠三角世家大族的地区权威。而且,随着掌控当地经济的宗族势力的持续扩大,影响力逐渐溢出至地方的官僚体系、社会文化,鳌鱼脊兽又反向输出到官方建筑、宗教建筑,最终遍布珠三角的城门楼、钟楼、贡院、学宫等文化核心重要建筑。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许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