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团尝试、夜校充电到赛场亮相,这一年多的成长比想象中更扎实!”在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2025年秋季学期教学成果展上,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刘项宇指着展台前的智能设备自豪地说。11月14日,这场聚焦智能装备、数字技术等领域的教学成果展正式启幕,60余项师生共创成果集中展示,体现了学校“社团—培训—夜校”全方位育人模式的成效。
社团筑基:兴趣为媒,搭建创新“孵化摇篮”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陈弘涛表示,入学时觉得理论抽象,直到加入创新创业社团参与项目实践,才真正理解知识应用。学校组建了机器人创新社、智能网联汽车社、无人机应用社等特色社团,配备专业教师指导。各学院定期组织企业技术骨干开展沙龙,学长带领学弟学妹拆解设备、调试代码。智能机器人社团为攻克机械关节灵活度难题,在实验室反复打磨数月;数字技术社成立鸿蒙开发小组,实现社团活动与课堂衔接,不少成员提前获得企业实习机会。“兴趣组队+实战练兵”的模式使社团成为培育创新人才的“第一孵化器”。
技能赋能:项目驱动,构建实战“成长赛道”
学校充分利用华为(永川)联合技术创新中心、西部集成电路与工业软件创新港等平台资源,构建“一核多元”协同育人生态。推行“三阶培养+技能递进”模式:大一通过基础培训和社团活动启蒙;大二参与模块化实训,进入青年夜校深化专项能力,同步开展专利申报和项目开发;大三入驻创新工场,承接华为生态企业真实项目。现场展出的智能配送小车、工业级数据采集系统等成果均来自校企合作项目,实现“教学场景与生产场景融合”。
青年夜校:按需施教,打造技能“充电驿站”
“白天学理论,晚上练实操,这种模式让我进步很快。”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孙明泽说。夜校的针对性课程帮助他解决了航线规划难题,现已能独立完成测绘任务。学校联合永川区团委打造“永青春”青年夜校,开设AI大模型、低空经济、科技影视等热门课程,邀请百度、集成电路创新港等行业专家授课,校内教师同步指导,通过“理论+实操”“项目拆解+案例分析”等灵活形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技能提升需求。
从社团萌芽到夜校沉淀,再到项目实战,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通过“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构建起多层次育人体系。成果展不仅是创新作品的展示,更是育人成效的体现。学校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优化培养模式,为区域产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