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战略举措,20多年来持续迭代升级,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如今,始于之江大地的生动实践,已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开枝散叶。各地灵活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机制和推进办法,因地制宜进行创造性转化,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模式竞相涌现。为切实把“千万工程”的宝贵经验转化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具体行动,农视网特策划“千万工程 万千蝶变”系列报道,聚焦全国范围内的典型案例,深度挖掘实践中的创新做法,系统传播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让“千万工程”的光芒照亮更多乡村振兴之路。本期我们走进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探索出这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是如何走出了一条“片区联动、组团发展、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发展之路。
初冬的豫西南寒意渐浓,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的乡村却藏着别样暖意。一场初雪如约而至,银装素裹的村道蜿蜒延伸,镌刻着岁月的印记;科普广场上,孩童们的嬉笑打闹声穿透薄雾,格外清脆;崭新的老年食堂正试运营,饭菜香暖了老人的心窝;香菇大棚里,乡亲们忙着采摘、分拣,丰收的笑容映亮了棚内的光景......
如今的西峡乡村,目之所及是生态宜居的秀美画卷,耳之所闻是产业兴旺的奋进之声,心之所感是百姓安乐的幸福滋味。这一切,都源于当地深耕 “千万工程” 经验,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全域发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扎实实践。
5月20日, 在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一批48个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案例中,西峡县名列其中,为河南省唯一入选案例。
依山谋远略,破“八山一水一分田”之困
巍巍伏牛山,悠悠鹳河水。南阳市西峡县地处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伏牛山腹地,常住人口45万人。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西峡县地理条件的真实写照,全县区域面积85%为山地,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7亩。如何突破地形受限、资源分散的“先天不足”,是发展道路上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
“谋”字在先,盯紧片区发展特点,规划先行。
西峡县立足山区县情,按照“多规合一”要求,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人居环境整治等因素,聘请河南省社科院编制《西峡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明确了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和实施的时间表、路线图,为乡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峡县乡村新貌;图源:南阳日报)
根据各村资源禀赋、区位特点,西峡县将289个行政村科学划分为聚集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整治提升类等类别,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引导村庄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同时,锚定建设全国领先的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县目标,统筹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项重点,打造菌、果、药、游四大特色产业示范带,持续开展乡村振兴十大产业示范区建设,强力推进乡村高质量振兴。
目前, 270多个行政村已完成规划编制,乡村建设依规有序推进,形成了“点上精彩、线上美丽、面上开花”的良好格局。
借 “千万” 东风,让乡村美起来
“千万工程”以实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为突破口,全面打响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
西峡县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内外兼修、标本兼治,扎实推进“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创建,探索出“周四村庄清洁日”“345机制”等载体,打出环境卫生治理“组合拳”。
在农村垃圾处理上,推行“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保洁模式,建成首创垃圾焚烧发电、宝能生物质热电联产等垃圾处理基地,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二次四分法”试点,全面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变废为宝,综合利用。
在农村污水处置上,开展“千村万塘”整治和“四水同治”,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铺设污水管网、整治坑塘,创新采用 微动力循环、生态湿地+小型污水处理站等多种模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扛稳了“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政治责任。
(西峡县回车镇垱子岭村新貌;图源:河南日报)
在农村户厕改造上,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探索双瓮、三瓮、三格化粪池、直联管网、生态湿地、太阳能微动力等六种形式,投入改造资金3亿元,改造户厕5.8万户,改厕率99.1%。
坐落在县西北部最偏远的山村木家垭村,如今的村貌焕然一新。走进村里,干净整洁的村道延伸至山间,每隔300米就设有一个垃圾桶,每周四还有村清洁员定时清理河道与村道垃圾,村容村貌清爽有序。“我们村位置偏远,四面环山,学用‘千万工程’经验起步虽然晚,但成效快。今年新一届村委班子换届后,村党支部牵头发力,聚焦垃圾处理、村道整治等群众最关切的民生问题,广泛发动党员带头示范,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热情,今年春节,在外打工的人回家就能看到一个更美的村子了。”木家垭村党支部书记赵龙向农视网记者介绍。
(西峡县木家垭村村道;受访者供图)
产业赋能,激活发展内核
“千万工程”不止于“美颜”,更在于“强体”。
菌菇大棚连片成景,猕猴桃硕果盈枝,山茱萸红若玛瑙......在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西峡的美远不止于外表的“美颜”,更有内在的“强体”。
清晨的乡镇香菇交易市场,雾气还没散尽,一筐筐新鲜出炉的香菇码得整整齐齐,菌盖饱满厚实。每年初冬之后,新一季的香菇开始上市,家家户户便迎来了最忙碌的季节。香菇,是西峡县大部分乡村增收的重要产业。
近年来,西峡县建立健全“菌果药旅”产业链链长制,发挥农业龙头企业链主作用,综合政府和市场力量,促进产业优化转型。成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西峡分院,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2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家,先后引进香菇、猕猴桃、山茱萸新品种15个。目前, 西峡县香菇年出口额超10亿美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加工出口基地;猕猴桃亩均效益1.2万元,果农户均年增收3.8万元;山茱萸年产量40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2。
(村民正在香菇棚里摘香菇;图源:西峡文旅)
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来,西峡县已经建成双龙镇香菇、丁河镇猕猴桃、米坪镇中药材等专业市场7个,正在建设省部共建国家级食用菌产地交易市场,吸引全国各地10余万名客商前来洽谈合作。发展县、乡、村三级电商物流体系,产业链条延伸至乡、村、组、户,全县拥有网店2500余家、电子商务企业226家。实施伏牛山香菇产业集群项目,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特色产业强镇建设,建成猕猴桃小镇、香菇小镇、康养小镇等特色小镇12个,加速片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走进西峡,不仅能看到特色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与坚实足迹,还能看到景观的灵秀多姿与生态底蕴。你可以在老界岭景区体味在南北分界线上触摸自然的神奇,于云海松涛间俯瞰山川叠翠;在龙潭沟中看飞瀑流泉飞溅成诗,听山泉叮咚奏响自然乐章;在老君洞里感受神秘幽深,探寻狭长溶洞的鬼斧神工;去中原第一漂体验浪遏飞舟的惊险刺激,让清风裹挟着水花撞个满怀......
(冬季的西峡县老界岭景区;图源:西峡文旅)
如今,这片被山水偏爱的土地更添新韵!“西峡贝贝龙” 形象品牌强势出圈,“让世界爱上中国菇”“中国人的阳光金果” 等宣传口号掷地有声,让西峡特色农产品香飘海内外;农文旅深度融合持续升级,“避暑养生地、南阳老界岭”“西峡美、惹人醉、不思归” 的标语家喻户晓,全方位彰显着产业特色与生态魅力。在 “千万工程” 的引领下,西峡的乡村颜值与内涵同步提升。
以 “一片香菇” 撑起百亿产业版图,用 “一颗猕猴桃” 跻身国际竞争赛道,靠 “一座青山” 盘活全域旅游资源,西峡用实打实的实践,为 “千万工程” 在中原大地的落地生根交出了亮眼答卷。
编辑 | 赵宁宁
责编 | 赵宁宁
主编 | 张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