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以来,人工智能(AI)频频登上长沙新闻热榜。
马栏山上,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全面拥抱人工智能;《湖南省贯彻落实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的实施方案》将人工智能列为湖南四大未来产业之首;即将召开的2025世界计算大会将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
拥抱AI,不仅大人要“补课”,更要从娃娃抓起。近日,教育部第二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公示,长沙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长师附小”)与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名列其中。若成功入选,加上2024年首批入选的雷锋新城实验小学,长沙将有3所学校跻身国家级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行列,数量位居中部城市前列。
从首批试点到梯队成型,从课堂渗透到生态构建,长沙正以基地建设为支点,撬动“AI+教育”的系统性变革,为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供“星城样本”。
一
“AI+教育”,长沙学校有规划。
长沙的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建设并非零散试点,而是历经数年规划的系统性布局。
早在2022年9月,市教育局便发布《“十四五”期间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培育100所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的目标,将AI教育纳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框架。政策层面的精准导航,为基地建设提供了清晰路径。
雷锋新城实验小学作为湘江新区智慧教育标杆校,入选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后,迅速实现AI全学科场景覆盖:
英语听说课堂上学生手持语音答题器朗读英文单词或句子,系统依托中高考同源语音评测技术,实时在智慧屏幕呈现发音评分,并生成包含准确度、流利度、节奏度等维度的详细报告,精准标注发音错误集中点;
四年级数学课堂上,学生用平板答题后,40秒内即可同步呈现全班学情数据,正确率、作图规范度等指标一目了然,教师可根据数据灵活调整教学难度,实现“精准滴灌”;
体育课上,学生佩戴心率臂带练习仰卧起坐、跳绳,AI 摄像头实时捕捉动作规范度,运动成绩、心率曲线、运动负荷等数据同步至大屏,系统还能为每位学生生成定制化运动处方……
目前雷锋新城实验小学建有40余间智慧教室和4000多平方米的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基地,依托畅言智慧课堂系统实现移动授课、投屏展示、精准评改等功能。
教师还通过AI技术实现教研升级,课例来自教学现场需求,支持线上线下融合备课、观课议课,打破时空限制,累计录制学科资源1200多个,40多位教师成为省智慧教育平台“网红教师”。
学校的AI听说课堂、智能体育系统等创新实践,还被央视《焦点访谈》专题报道,成为全国公办学校AI教育的示范样本。
这次第二批入选的两所学校,进一步完善了长沙AI教育的梯队结构。
长师附小作为深耕智慧教育多年的老牌名校,早在2017年就开启数字化转型,构建起“一平台三同步两主体四融合” 的“1324”智慧教育新模式,其AI作文智能批阅、英语游戏化教学等成果已形成成熟范式。
在AI作文批阅实践中,学校引入智能批改系统,覆盖三至六年级学生习作,能从字词句段、语义逻辑等多维度完成全方位评测,批阅准确率超95%,几秒钟内即可生成批改结果和具体修改建议,既为教师减负,也让学生能快速自查自纠、针对性提升写作能力。
英语游戏化教学则通过课堂抢答、“智慧豆”奖励等互动形式,配合数字化资源推送,让学生在趣味场景中主动参与学习,上课专注度显著提升。
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学校,长师附小的这些实践还通过“1+N”网络联校项目辐射到新疆、青海等地多所帮扶学校。
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则聚焦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将AI技术与理科探究、机器人竞赛等深度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拔尖人才培育体系。
麓山学生团队不仅研发出“屋顶农场柔性传粉机器人”等获实用新型专利的作品,更在各级赛事中屡创佳绩——高三学生王冰心曾在第七届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机器人游中国”项目中,凭借快速排查传感器故障、精准编写程序的能力,斩获中学组唯一特等奖,彰显了技术融合与创新实践的培育成效。
二
“AI+教育”,长沙课堂有创新。
AI带来的不仅是教学工具的升级,更是育人模式的变革——AI赋能跨学科,长沙中小学课堂变身“创新实验室”。
11月7日,长沙市雨花区长塘里小学热闹非凡,一场“调研长沙市人工智能教育经验,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有效路径”专题调研正在进行。
如果说智慧校园是“硬件”展示,那么人机协同智慧教学展示则是长塘里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软件核心”。当天,语文、科学、书法、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特色课例同步开展,全方位呈现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计算机室内,《繁星》一课通过趣味编程任务,引导学生用代码“绘制”星空,在实践中培养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智慧教室里,刘佳老师讲授的语文课《司马光》借助智能教学工具优化课堂互动,让传统文化学习更生动高效。
VR教室内,粟凡老师的科学课《微生物与健康》打破空间限制,让学生戴上VR设备“走进”微观世界,沉浸式探索微生物的奥秘;人工智能教室内,曾娜老师的《给你的学校设计讲解员》一课让学生化身“设计师”,运用人工智能知识设计校园讲解员方案,将课堂所学与校园生活紧密结合。
长塘里教育集团总校长、雨花区长塘里小学党总支书记肖陈慧介绍,学校以“数智赋能让孩子遇见更美好的未来”为主题,聚焦“教学手段智能化”,进行AI驱动教学应用场景布展,对“六维”品质课堂实施路径展开实践分享。
在现场,长塘里小学教师代表曾莉老师、学生代表周子淏和何昕苗同学亮相“博采众智 研以致用”展示活动,从“打造智能体,促进深度学习”“AI赋能课堂互动,实现精准教学”“打破时空限制,支持无边界学习”“多元AI工具,提升备课效率”等方面进行了真实课堂再现、学科课例展示,并同与会嘉宾进行了分享与深度的交流。
学校坚守“让孩子遇见更美好的未来”的办学理念,这也是智慧教育最美的样子。
在长沙,小学阶段的跨学科融合更注重趣味启蒙。
湘江新区博才梅溪湖小学开设“AI艺术工坊”,在《传统纹样设计》课程中,王芳老师引导学生用AI绘画工具提取湘绣、醴陵瓷等湖南传统工艺的核心纹样,再进行二次创作;音乐课堂上,学生通过AI作曲软件输入旋律动机,智能生成伴奏,还能模拟不同乐器的音色进行编排,不少学生的原创作品在校园艺术节上展出。
在长沙,中学阶段的AI教育更侧重创新思维培养。
长沙市一中广雅中学吴军老师团队开发古诗文智能学习系统,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还原《赤壁赋》等作品场景,学生佩戴VR设备“穿越”至古代,结合AI语音识别纠正朗诵发音。该系统还能根据学生答题数据智能推送拓展阅读资源,使古诗文理解正确率提升27%。
三
“AI+教育”,长沙城乡有协同。
在长沙,AI与教育的结合不是城区学校的专属,农村学校的实践同样亮眼。
浏阳市大瑶中学作为乡镇中学,借助“城乡学校共同体”资源,由长沙市区名校帮扶建成AI地理实验室。该校周明老师的《地形地貌的形成》一课,通过AI地图绘制工具让学生扫描家乡地形图,自动生成3D地形模型,再结合VR设备模拟板块运动过程,让学生直观理解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的形成原理。
“以前讲地形只能靠挂图,现在学生能自己动手建模分析,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完全不一样了。”周明老师感慨道。此外,学校还联合信息技术老师开发“AI+非遗”校本课程,学生运用AI图像识别技术分析浏阳花炮图案、菊花石纹理,再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文创作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创意融合。
想要实现城乡课堂同频共振,教师的“AI素养”提升非常关键。
在长沙市智慧教育体验中心,每周都有来自全市的教师参加实操培训,多样化的培养场景和鲜活案例正在这片教育热土上不断涌现。
“以前觉得AI很遥远,现在我能自己制作AI课件,还会用数据系统分析学生学情。”来自宁乡农村的教师刘敏刚完成培训,她展示的“AI+乡村振兴”主题课件让人眼前一亮——学生通过AI地图查询家乡特色产业,用数据系统分析产业发展前景。
同为宁乡农村教师的张磊则在一次专项培训后,将AI实验模拟系统引入物理课堂,原本抽象的电学实验通过三维可视化呈现,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了近60%,“以前要反复强调的实验原理,现在学生看一遍模拟操作就懂了,AI真的让农村课堂活了起来”。
区域层面的系统性培养,同样成效显著。
望城区作为湖南省教师数字素养试点区,创新推出“陪伴式培训”模式,以长郡月亮岛第二小学等3所学校为核心组建联合体,由信息技术专家型教师结对帮扶普通教师。
望城区还将研究、竞赛与培训深度融合,通过“雷锋杯”研赛培活动搭建实战平台,教师们围绕AI课堂设计、学情分析系统应用等主题竞技交流,不少乡村教师凭借扎实的AI教学成果脱颖而出。
这种“试点引领+全员参与+赛训结合”的模式,让望城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区域教师教育发展实践探索》案例成为全省唯一入选中国教育学会年度典型案例的实践成果。
通过“线上研修+线下实操”“专家讲座+案例研讨”“送教帮扶+赛训融合”等多元模式,长沙累计培训AI教育骨干教师超5000人次,形成了一支既懂教育又通技术的专业队伍。
目前长沙156所学校开设智慧课堂教学班,形成“基地校引领、实验校跟进、普通校参与”的扩散机制。通过“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基地学校的AI课程资源、教学经验通过线上教研、送教下乡等形式向农村学校传递。
像长塘里小学这样的基地校已与23所农村学校建立长期帮扶关系,定期开展AI教学示范课、线上集体备课等活动。望城区则通过数字化支持体系,将试点学校的AI培训资源同步到区域教研平台,让偏远学校教师也能享受到优质培训,真正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均衡发展。
为避免AI教育“冷热不均”,长沙持续推动优质资源辐射共享。未来,长沙将建成103所“未来学校”、2500余间智能教学空间,培养千余名信息技术专家型教师。
还等什么,快学起来吧!
记者/岳霞
编辑/尹玮 校读/谈梁
初审/胡兆红 李霞 终审/李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