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电话背后
“喂,您好,想问下你们这个缪子技术是什么,带着小孩来感受一下历史文化,看到这里的装置想问问是干什么用的,给孩子解释下。”
这是兰州大学核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实验室博士生姚凯强在五一假期期间收到的电话,彼时他正在参与腾讯探元计划的一个落地项目——给云冈石窟拍CT。
“我们在做一个项目,给云冈石窟内部拍CT,查看内部有没有异常,比如空洞,收集到数据之后就能进一步分析,这样可以提前预警保护文物。”姚凯强这样回答着小朋友。
姚凯强所属的兰州大学团队是在去年6月份开始参与腾讯探元计划云冈石窟这个项目的,“接到这个电话有些惊讶”他惊喜地说道。
自从10月份配对成功开始,团队一行人在云冈石窟内部搭建起一个个帐篷,走进不同的窟内,架起一个个设备,打开电脑,不停的调整设备,处理数据,咨询考古专家,查阅历史资料,不断的开会完善……就是为了查明云冈石窟内部漏水的原因,让这些文物消逝的慢一些,再慢一些……
“我觉着非常暖心的是,后来还有很多人微信加我,也接到了几通不同的电话,听声音也感觉是二三十岁的样子,他们都对这个项目非常感兴趣。
有一次一位男生还提醒我说:我们的电脑屏幕别人能看见,建议我们把远程桌面的软件最小化,防止别人操控电脑。这么小的细节确实让我没想到,原来关心历史文化的人这么多,也让我觉着自己做的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一个来自远方的电话,一个对文化充满好奇心的小朋友,一个满足好奇心的年轻妈妈,一个善意的提醒,一个带着满足感的解答,以及更多中国人对于文化的关注……
这些微妙的小细节,都是“腾讯探元计划”想要一步步达到的目标。
腾讯探元计划2023是由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与腾讯研究院联合发起,广泛调研具有行业代表性的技术方和应用场景方,征集、遴选创新技术解决方案,撮合合适的技术方和场景方进行配对、能力提升和场景落地。
腾讯SSV自2021年成立以来坚持对社会价值的关注,旗下的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致力于用现代数字科技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让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长久保存,同时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大众,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文化的成果。几年来,SSV数字文化实验室与多个文化项目合作,探索一种可持续的、让文化普惠及更多人的模式,探元计划就是这条探索路上的“北极星”。
这个项目自2020年发起已经有三年了,腾讯探元计划2020侧重研究,腾讯探元计划2022侧重创新技术应用方案征集评选,到了2023年,他们做了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技术孵化与场景落地,汇聚了来自政府部门、文化组织、高校、投资机构、腾讯的近60+专家顾问团队,把2022年对于优秀案例征集延伸到能力孵化和培训,再到场景共建落地和探元平台工具沉淀整个全流程。
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负责人舒展谈到探元计划的初心时说:探元计划希望创建一种创新资助模式,我们提供资金、资源以及能力的孵化,鼓励社会多元组织共同参与,以解决数字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推动前沿科技应用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上。在这过程中,我们想采用“从0-1的突破研究”、“技术成果扩散”、“陪伴共闯‘死亡谷’”三种路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可推广的示范效应并长期运作下去,最终实现可持续的社会价值。
2023年探元计划在全国征集了315个创新方案,遴选出了20家优秀创新主体,配对了5项“文化+科技”的场景解决方案进行共创落地。
开头小朋友好奇的云冈石窟就是落地的其中一个场景。
小朋友的好奇是这份文化精神传播的一小步,但绝对不止于此,这样的情况在探元计划的落地场景中不止发生过一次。
你看,这个文化会动
“来三星堆的小朋友非常喜欢蜀堆堆,他们总觉着蜀堆堆会跟着自己动很神奇,最后的堆堆舞他们甚至会玩三四次,而且蜀堆堆也比较可爱,他们和蜀堆堆打卡拍照,还会分享他们一起跳舞的视频。”共建技术方聚力维度的项目负责人谢京华说道。
蜀堆堆这个IP是共建三方经过四次修改最终确定的ip形象。
第一版是以青铜大立人为原型,比较接近成人样式,但和三星堆客群的年龄段不太符合;
第二版是一个青年的形象,是一个四头身,场景方反馈有些过于科技化,传达的历史信息有些薄弱;
第三版在此技术上从服装等各方面出发进行微调,他们咨询了专家了解三星堆文化,从细节上打磨蜀堆堆的文化特征;
第四版从数字技术——单目捕捉技术的适配度来看,进一步调整了蜀堆堆的身体比例,可以让游客和蜀堆堆产生更好的交互。
那个让很多小朋友着迷的蜀堆堆形象就这样诞生了,它既适配当下主流目标群体的喜好,又符合文化传播的理念,还满足了技术交互的要求。
有了这个ip结合聚力维度自主研发的单目摄像头全身捕捉技术,游客可以无穿戴的情况下实时参与互动,将自己的表情、动作等精准还原到“蜀堆堆”身上,还可以下载互动视频,通过网络传播效能来进行放大,从而使参与受众多元化,放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结果是喜人的,在活动期间,与蜀堆堆进行互动超4000人次,影响人群达1.2万+人,累计完成三星堆文化知识传播近27万次,影响人群预计超50万人次。
6月9日,在三星堆博物馆“邂逅三星堆——12K微距看国宝”全球巡展上,蜀堆堆在首站——卡塔尔最大文化园区卡塔拉文化村上正式亮相。
整个项目的过程也正好反映了探元计划2023这种共建模式的创新。
在共建过程中,技术方承担的是“数字科技创新者”的角色,他们通过自身的技术背景去定制数字IP;场景方承担的是“文化输出把关人”的角色,基于承载的文化故事,积极拓展文化内涵;腾讯探元计划项目组则承担着“最后一公里”角色,判断数字科技在文旅场景中的落地方式,平衡数字内容与市场游客需求的匹配度,帮助双方建立更全面的项目视角。共建三方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来为整个项目保驾护航。
先有创新的组织模式,然后形成技术和产品的涌现,甚至,涌现出来的远远不止一个项目这么简单。
聚力维度的CEO赵天奇谈及参加探元计划时说道:“我们做的是元宇宙,是新技术,但是要结合传统场景,因为新技术加新场景的话,很有可能是伪需求,但是如果结合传统场景那就不一样了,就比如说文旅就是个传统场景,探元让我们发现了这个场景”。他透露道:“参加探元计划后,聚力维度已经开始全面研发关于文旅场景的产品。”
有些文化已经消失了
“民族统一、文明连续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根基。”
这是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江红在交流分享时提到的。“中华民族在多民族交往中融汇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曾经存在、现在存在的文化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保护像云冈石窟、三星堆这类现存文化,也应该去关注一些已经消失了的文化。
探元计划的另一个落地场景——张掖大佛寺就是对消失文化的复原。
河西走廊上的西夏王朝是一个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创造了独特而灿烂的交流文明,随着王朝覆灭,西夏文化遗存渐失,成为“神秘王朝”。
900年后的今天,共建项目组根据当时的交流使者——党项公主的长相特点,服装服饰、语气习惯和生活事迹复原了数字人IP——党项公主“云灼”,让党项公主作为西夏民族使者与游客进行交流,讲解这一段互相交流的历史,帮助游客理解不同文化如何相互影响和融合。
张掖大佛寺文物研究所所长王康说道:“自从正月十五‘云灼公主’上线以来,游客对于我们数字IP的形象很感兴趣,现在我们的讲解员也会和云灼公主一样穿着西夏的服饰带领大家去体验,加上大佛寺本身是一个古建筑群,真的会有一种穿越的效果,游客反馈体验感好了不少。”
在正月十五活动当天,现场人流量达到近万人,进千人现场体验“张掖大佛寺虚拟穿衣”小程序,自落地以来吸引广泛关注,曝光数超200w+。
为什么要复原这个已经消失的民族,其实原因很简单。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具有丰富性和连续性,如果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张大拼图,那么现在面临的情况是:有一些组件褪色了,而有一些组件因为各种原因找不到了,如果只聚焦于那些褪色的组建,那么这个拼图始终拼不好。
探元计划在做的事情,不仅是要修复这些褪色的组件,还要还原那些已经消失的组件,然后一点点、一步步,拼成一张绚烂的文化图景。
在项目的第二次验收会上,王康憧憬道:“后续张掖大佛寺也会基于云灼公主拓展一些展览和社教活动,让这个尘封已久的民族文化‘活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西夏文化所代表的文化交流精神还是张掖市这个旅游城市,都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这个项目仿佛有了一种古今交汇的宿命感,古时的西夏公主促进了党项族和汉族之间的交流,900年后的西夏公主“云灼”也将作为一个使者,讲好中国文化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中国。
他们都在讲述文化故事
事实上,五个场景落地项目都在用不同的形式来讲述着中国文化故事,云冈石窟利用缪子技术探测石窟内部的前世今生,三星堆和张掖大佛寺利用数字IP讲述沉睡千百年的历史,另外的两个项目,西安城墙通过诗歌来和海内外游客交流,保利艺术博物馆则以“视觉”呈现出独属于圆明园七兽首的能工巧思。
保利艺术博物馆与共建技术方利用先进的“光场裸眼3D技术”重现兽首所在圆明园海晏堂盛景,通过全球领先的落地光场拼接屏、大角度、真3D、多人全方位的呈现方式,将历史的每一个细节精心打磨和还原。在复原内容方面,项目不仅重现了圆明园海晏堂的宏伟建筑,还细致地还原了兽首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其复杂的纹饰、质感和色彩,展示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同时,项目还复原了海晏堂的整体布局和周围环境,通过高度还原的数字建模和渲染技术,将这一历史盛景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不仅可以看到壮观的建筑和艺术品,还能了解它们在历史中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
这一项目不仅在技术上达到了业内极高水平,在内容上也做到了细致入微的还原,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让这一历史文明在现代技术下重现光辉,为观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观展体验。同时,在数字艺术家、行业及历史专家的加持之下,通过光场裸眼3D技术打造全新观展体验,结合保利文化集团文化数字化业务规划,加快虚拟现实与博物馆场景融合应用,把历史文化生动还原到观众眼前,在过程中讲述历史,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古都西安作为海内外闻名的文化胜地,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和创作,唐诗的鼎盛,城内遍布的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故事,也是诗人灵感的源泉。
春节期间,共建团队结合西安城墙的历史文化元素和春节灯会的传统推出了“春节灯会诗词大模型,利用AI来生成诗歌:游客可以通过“藏名于诗”来生成带有自己名字的藏头诗,通过“对赋迎春”来表达新年的祝福,在“集句出新”中看到诗歌的更多可能,用“飞图搜诗”为图片配上诗歌,创造与西安城的专属回忆。这是国内首个诗词大模型在文旅场景的具体落地应用。
构建一座成长岛
故事说到这里,时间线终于走到了今天。
“技术不会自动进步,它需要人类的推动。”
腾讯探元计划2023所做的这些事情,就是孵化加速这一领域技术一步步向前,让更多的技术和场景在这座“成长岛”上成长。
深度复盘整个探元计划2023后,负责人舒展总结经验道:我们希望在场景命题阶段发现的是传统文化数字焕活的真问题、真需求;在方案遴选阶段筛选的技术是真前沿、真创新,为行业提供新解法;在共建落地阶段是真落地、真孵化,秉持长期主义推动创新方案和工具的普惠开放,用数字科技和创新模式助力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探索一条共创共益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也正是因为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探元计划2023启动伊始,就坚持必须通过落地共建去解决关键性的行业问题,保利艺术博物馆的光场裸眼3D技术、三星堆博物馆的单目捕捉技术、张掖大佛寺的还原西夏文化、云冈石窟的缪子技术、西安城墙的诗词大模型……这些项目都是在落地的过程中,促使共建团队了解行业know-how和一系列工程问题,推动“数字+文化”这一领域的成长与进步。
王雅婷是腾讯数字文化市场经理,她跟笔者分享道:项目进行一年了,其实最难忘是场景方和技术方进行配对的过程,我记得在孵化营的时候,技术方习惯于用专业的词汇表达产品特点,常常让场景方搞不清楚到底如何应用,于是探元项目组就承担了“翻译家”的角色,帮助场景方去梳理需求,同时翻译技术方的“语言”,让双方能够更好的对话和配对。
在这过程中他们做了大量功课,不仅要完全理解每个场景方的具体技术特点,还要和五个场景分别去对应,判断应用于哪一个场景效果更好。
而这,仅仅是在整个探元计划的技术遴选阶段。
路演现场剪影
到了共建落地阶段出现的困难就更多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科技元素太少,那么文化精神的传达会大打折扣,但如果科技元素过多,又大有喧宾夺主之意,文化焕活的路完全走偏,这个阶段需要一步步不断去试错。
每一个共建项目项目组都配备文化领域专家和腾讯产品专家深度参与,要找到数字与文化的动态平衡点,还要基于产品侧判断市场接受度和用户体验,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应该如何延展,不断地打破重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像“蜀堆堆”这个IP前后经过四次迭代才确定最终版本,这样的小插曲在每个项目中都不止发生过一次。
团队在西安城墙考察并举行demo day展示
可以说,每个项目在进行的过程中都充满着变量,路途都不够明朗,甚至现在的成果也具有某些程度上的脆弱性,需要迭代和增强。
孙怡是腾讯研究院本次探元计划的负责人,每个项目她都有深度参与,她告诉笔者“探元计划几年来在不断的进化和生长,从大奖赛升级到创新孵化和共建落地,每前进一小步,都是全新的尝试,没有参考捷径,只有小心求证和不懈努力。在5个场景落地试点中,我们坚持从技术的首创性应用、聚集文化行业关键问题、试点成果的可复制推广性等维度来筛选、评价和复盘场景共建,也为24年模式固化、升级沉淀经验。这五个项目出发,探元计划的成果转化还会不断迭代更新,不会仅仅就停留在2023年,探元追求的是一件长期主义的事情......”
可持续价值实现 久久为功
这些都是本次探元计划的故事,探元计划所坚持的,就是打破数字与文化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的科技成果生根、发芽、生长、结果,发挥“科技向善”的作用,推动数字文化领域的进步。
这如同这一个轮,探元处于最中心,第一轮涟漪是参加探元的技术创新主体,当技术创新主体沉淀的解决方案应用于场景中时,就产生了第二轮涟漪——行业,而行业整体性的进步又会形成第三轮涟漪——受众,这些受众从焕活的文化中提取到价值和灵感,又去赋能各行各业,形成更多的“轮”,从探元最中心发出的能量一点点的去辐射至更外圈,充分发挥大家的合力,一起来实现可持续的社会价值。
正如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简称SSV)负责人陈菊红在腾讯2023年社会价值年刊《生长》后序中提到的:“数字化时代带给社会价值创新的一个机遇就是,技术和产品创新具有更内在的可扩展性和规模化加速能力。”
2024已经到来,随着SSV的创新实践次第进入“并不性感的中间阶段",我们知道,如果善意生长遭遇盐碱地,而你我足够有耐心,又足够有紧迫感,它总会生长出新的可能。
伴随着探元计划2023年的收官,探元计划2024也正式开始启动,2024年探元计划又会向我们绘制怎样的文化蓝图,值得期待……
腾讯研究院:《为“人山人海”的三星堆博物馆寻找分流方式和专属观展记忆| 腾讯探元计划场景共建成果(三)》
腾讯研究院:《探元计划与缪子技术的相遇:给文物做CT是什么体验| 腾讯探元计划场景共建成果(四)》
👇点个“在看”分享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