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提到三国历史时,总会让人联想到诸葛亮的智慧和巧妙的计谋。特别是在《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中,诸葛亮几乎被神化了,他不仅预言准确,且始终保持镇定,仿佛任何局面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实际上,诸葛亮确实展现出了这种过人的才智,作为刘备的军师,他提出了许多战略,使刘备屡次获胜,也因此成为了孙权、曹操、司马懿等敌对势力的忌惮对象。
不过,诸葛亮的决策并不是每次都能准确无误,尽管他能敏锐地识别和判断人心,眼光毒辣,却在一件事情上失误了,这个失误不仅导致了一个重要将领的死亡,还让他错失了蜀汉未来的一个强力支持者。许多人认为,如果诸葛亮没有杀掉这个人,他一定会成就非凡,甚至可能超过姜维,成为蜀汉的重臣。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呢?
这个人就是马谡。诸葛亮对马谡的军事才能非常欣赏。原本,马谡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诸葛亮与马谡讨论军事问题时,马谡提出的观点令诸葛亮眼前一亮。两人谈得热烈,整夜长谈。经过这次交流,诸葛亮对马谡有了新的认识,认为他具备了大将的潜力,只是缺乏一个立功的机会。
从那时起,诸葛亮开始经常邀请马谡到自己的大营,两人一起讨论军事问题,每次交谈都让诸葛亮对马谡更加欣赏。此时,诸葛亮并不知道,马谡缺乏实战经验,完全是纸上谈兵。虽然马谡能背诵兵书中的内容,但战争中的局面千变万化,兵书只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不能解决所有的实际问题。作战中,临场的应变能力至关重要,如果指挥官能在紧急情况下沉着应对,轻松化解危机,才能证明自己的军事才能。马谡却只是口头上谈兵,缺乏足够的实战经验。
刘备在临终时曾在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他特别叮嘱诸葛亮在选将用人时要谨慎,并提到了马谡,评价他“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刘备看出了马谡缺乏实战经验,因此提醒诸葛亮要小心使用他。诸葛亮虽然听取了刘备的嘱托,但他依旧对马谡抱有很高的期望。在诸葛亮的培养下,马谡本有可能超越姜维等蜀汉重臣,然而最终他却在街亭之战中失利,错失了大好机会。
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战争中,他决定派遣马谡镇守街亭,这一战至关重要,关系到北伐能否顺利进行。诸葛亮深知这场战斗的重要性,因此决定让马谡担当重任,帮助他立下战功。马谡毫不推辞,接下了这个任务,这是诸葛亮犯错的开始。他派遣一个没有独立作战经验的马谡去打如此关键的战役,而且在此之前,诸葛亮并没有亲眼见过马谡在战场上的表现,居然没有要求自己亲自前往作战,或者至少在后方指挥。
在派遣马谡之前,诸葛亮特别叮嘱他,要选择有水源的地方作为营地,以防止曹军放火烧营。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军队有足够的水源,还能为将士们提供充足的日常生活需求。即使曹军包围了街亭,马谡的军队也能保持一定的抗战能力。然而,马谡在实际执行时却完全不按计划行事,他选择了一个远离水源、远离城镇的山丘作为营地。尽管手下的将领多次劝告他改变营地选择,马谡却坚持己见,最终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曹军到达后,立即切断了马谡军队的水源,将其困在了山上,无法脱身。马谡的轻敌和自负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彻底暴露了他缺乏军事素养和应变能力。
街亭之战的失败对诸葛亮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不仅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还错失了北伐的有利时机。为了警示其他将领,诸葛亮决定亲自处决马谡,以儆效尤。这一决定虽然让他痛心,但也体现了他严格的军事纪律和对失败不容忍的态度。
有学者认为,诸葛亮本意是将马谡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在南征孟获时,马谡曾给出了一个战略建议——“攻心为上”,并帮助诸葛亮取得了胜利。之后,诸葛亮也多次与马谡商议战略,足以看出他对马谡的重视和栽培。如果诸葛亮没有在街亭之战后杀死马谡,马谡很可能会成为蜀汉的栋梁,甚至有机会超越姜维,成为蜀汉的重臣。然而,马谡的失败也最终为他自己的自负付出了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