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子宫是女性特有的生理器官,男性是没有的。然而在2025年11月中旬,安徽宿州就上演了一场“男子在医院查出子宫”的医疗乌龙事件,也让宿州市立医院陷入舆论漩涡。
据《央广网》等媒体11月17日的报道:事件主角张先生因腹部不适前往该院进行CT检查,拿到报告时却发现荒唐结论——“子宫及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作为一名男性,这样的检查报告让张先生既困惑又愤怒,遂将报告截图发布至社交平台,质疑医院的专业能力与责任态度。
事件发酵后,宿州市立医院于11月17日发布两份情况通报,承认CT影像诊断报告存在错误,迅速成立专门工作组调查,并对涉事医生及所在科室主任采取停职处理。
通报中,医院坦言此次错误暴露了“制度落实不到位、医疗质量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向公众表达诚恳歉意,同时承诺将依规依纪严肃处理责任人,后续会加强医务人员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切实保障群众健康权益。
这里必须说,医院方面对这一事件的态度,处理的方式和速度都是很不错的。但是医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呢?从表面看,这是一起因医生疏忽、审核流程缺位导致的“低级错误”,但结合其他一些医疗现象,或折射出当前医疗行业普遍存在的多重问题。
此次“男子有子宫”的乌龙,本质是医疗文书撰写与审核环节的双重失职。据医院内部工作人员透露,错误有可能源于“报告审核时不小心搞错模板”——大概率是医生套用女性腹部CT报告模板时未及时修改性别相关检查项,而科室审核人员也未履行把关职责,最终让荒唐报告流入患者手中。
这种“复制粘贴式”的诊疗失误,暴露的不仅是个别医生的责任心缺失,更是医院质控体系的形同虚设。
事实上,此类低级误诊并非个例。《临床误诊误治》杂志主编陈晓红曾对1.6万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分析发现,三级医院误诊率高达37%,甚至超过基层医院的8%。这一数据打破了“大医院诊疗更可靠”的公众认知,也揭示出误诊背后的复杂成因:一方面,部分医生依赖经验判断,忽视个体差异与病史细节,如济南患者徐礼强因“消化不适”被多家医院误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扭转等,折腾两年后才确诊为膈疝;另一方面,医疗流程的“走过场”加剧了误诊风险,像宿州此次事件中,科室主任作为“医疗质量最后一道防线”,未履行审核职责便签字确认,最终导致错误流出。
更值得警惕的是,误诊的后果远超“闹笑话”。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一项研究显示,误诊导致病情恶化甚至致残、死亡的比例达4.14%。对患者而言,误诊可能意味着“小病拖成大病”,也可能遭遇“无病乱治”的痛苦,如被误诊为重病的患者接受不必要的侵入性检查与治疗,身心均遭重创。
“子宫乌龙”事件中,涉事医院医生的“不认真”并非偶然,而是医疗行业部分机构“重效率、轻质量”倾向的缩影。从诊疗流程来看,当前不少医院存在“三轻三重”现象:重设备检查、轻病史问诊,医生往往未仔细询问患者症状便开具一堆检查单;重报告数量、轻内容审核,如部分影像科医生日均需处理数十份CT报告,为赶进度省略细节核对;重绩效指标、轻患者体验,将“接诊量、检查开单率”与医生薪酬挂钩,间接导致诊疗行为变形。
这种“敷衍”背后,是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失效。按照《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CT报告需经过“医生撰写-科室审核-临床确认”三道流程,且每一步都需签字留痕。但宿州事件中,这三道防线全部失守,侧面说明医院日常质控流于形式——或许是定期抽查未覆盖到涉事科室,或许是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足,导致医务人员缺乏敬畏心。
正如某位医疗行业专家所言:“当审核流程变成‘签字打卡’,当责任追究变成‘大事化小’,医疗质量的底线必然会不断后退。”
与“误诊”“不认真”相伴而生的,是公众对“看病贵、小病大治”的普遍不满。此次宿州事件中,张先生虽未提及检查费用,但结合全国医疗服务价格现状来看,腹部CT检查费用普遍在300-800元之间,若因误诊需二次检查,患者需额外承担时间与经济成本。而在更多案例中,“过度诊疗”已成为加重患者负担的重要原因。
北京患者王洋的经历颇具代表性:手指骨折后前往某医院就诊,医生开具核磁共振检查(费用近千元),诊断为“肌肉拉伤”并开药;病情无好转转至积水潭医院后,医生仅通过X光与彩超(费用不足300元)便确诊“关节错位”,仅需支具固定即可。
类似的“小病大查”并非个例:北京陈女士带咳嗽的孩子就医,仅检查费就花了800元(含核酸检测、流感病毒检测等非必要项目),最终诊断只是“扁桃体发炎”;61岁的吕女士手部扭伤,某骨伤科医院开具X光、核磁、正骨等全套项目,花费4000余元后,医生却建议“回家养着”。
这些案例背后,是部分医疗机构的“利益驱动”逻辑。随着医疗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虽未完全“自负盈亏”,但仍面临营收压力,部分医院将“检查开单率”纳入医生绩效考核,导致“多开检查多创收”的赚钱化导向。
过度诊疗的根源还在于“医患信息不对称”——患者缺乏医学知识,难以判断检查项目的必要性,只能被动接受医生建议;而部分医生利用这种信息差,将“防御性医疗”与“创收需求”结合,最终让患者为不必要的检查买单。
更严峻的是,“小病大治”还挤占了优质医疗资源,导致“大病久治”的困境。基层医院因设备与技术有限,难以诊治疑难重症,患者纷纷涌向大医院;而大医院却被大量“小病患者”占据资源,真正需要紧急救治的重症患者面临排队等待、床位紧张等问题。这种资源错配,进一步加剧了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
宿州“子宫乌龙”事件虽以医院道歉、责任人停职暂告一段落,但要彻底解决医疗行业的误诊、不认真、过度诊疗等问题,还需从制度层面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
对医疗机构而言,首要任务是重建医疗质量管控机制。一方面,需细化诊疗流程规范,如明确CT报告需“性别-检查部位-诊断结论”三重核对,引入“双签字审核”制度(主治医生与科室主任分别签字);另一方面,要强化责任追究力度,将“低级诊疗错误”与医生职称晋升、薪酬绩效直接挂钩,避免“停职调查”沦为“走过场”。宿州市立医院在通报中提及的“举一反三”,更需要转化为具体行动——如开展全院医疗文书规范培训、定期抽查诊疗报告、建立患者反馈快速响应通道等。
从行业监管角度,需破解“过度诊疗”的利益驱动链条。国家医保局近年来推进的DRG/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将“按项目收费”改为“按病种付费”,可有效避免医院通过多开检查创收;同时,应扩大医保大数据监测范围,对“高频次开单”“同一医生多次误诊”等异常行为实时预警,加强对医疗服务合理性的人工审核。
2025年5月,国家医保局印发的《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已在22个省份落地,如安徽省将PET/CT检查价格从5000元降至2500元,这种“挤水分”的价格改革,也应逐步覆盖更多检查项目,切实降低患者负担。
对公众而言,提升自身医疗认知、主动维护权益同样重要。在就诊时,可主动向医生确认检查项目的必要性,如“这个检查对我的诊断有什么帮助?”拿到报告后,仔细核对个人信息(性别、年龄、检查部位)与诊断结论,发现异常及时沟通;若对诊断结果存疑,可通过“第二诊疗意见”寻求其他医院的专业判断——这些行动不仅能减少自身遭遇误诊的概率,也能倒逼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质量。
医疗行业的核心是“生命至上”,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对患者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宿州“男子查出子宫”的乌龙事件,既是一次医疗失误的警示,也是推动医疗行业自我革新的契机。唯有医疗机构坚守严谨初心、监管部门筑牢制度防线、公众保持理性监督,才能逐步化解医疗信任危机,让“看病放心、治病省心、花钱安心”成为常态。
消息来源:《环球网》11月18日报道《宿州市立医院通报“CT影像诊断报告出现错误”:已对涉事医生和所在科室主任停职调查》
印度光辉战机参展时“漏油”,印媒称“正常排水”!真的正常吗?
俄罗斯出动“毛驴部队”,驮运炮弹开往前线!曾受过专业军事培训
淮河上又一大工程开工,建成后将解决淮河水患,畅通淮河干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