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宿州一男子去医院查体,CT报告称有子宫!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创始人
2025-11-19 12:01:12
0

大家都知道,子宫是女性特有的生理器官,男性是没有的。然而在2025年11月中旬,安徽宿州就上演了一场“男子在医院查出子宫”的医疗乌龙事件,也让宿州市立医院陷入舆论漩涡。

据《央广网》等媒体11月17日的报道:事件主角张先生因腹部不适前往该院进行CT检查,拿到报告时却发现荒唐结论——“子宫及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作为一名男性,这样的检查报告让张先生既困惑又愤怒,遂将报告截图发布至社交平台,质疑医院的专业能力与责任态度。

事件发酵后,宿州市立医院于11月17日发布两份情况通报,承认CT影像诊断报告存在错误,迅速成立专门工作组调查,并对涉事医生及所在科室主任采取停职处理。

通报中,医院坦言此次错误暴露了“制度落实不到位、医疗质量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向公众表达诚恳歉意,同时承诺将依规依纪严肃处理责任人,后续会加强医务人员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切实保障群众健康权益。

这里必须说,医院方面对这一事件的态度,处理的方式和速度都是很不错的。但是医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呢?从表面看,这是一起因医生疏忽、审核流程缺位导致的“低级错误”,但结合其他一些医疗现象,或折射出当前医疗行业普遍存在的多重问题。

误诊:从“子宫乌龙”看医疗严谨性的失守

此次“男子有子宫”的乌龙,本质是医疗文书撰写与审核环节的双重失职。据医院内部工作人员透露,错误有可能源于“报告审核时不小心搞错模板”——大概率是医生套用女性腹部CT报告模板时未及时修改性别相关检查项,而科室审核人员也未履行把关职责,最终让荒唐报告流入患者手中。

这种“复制粘贴式”的诊疗失误,暴露的不仅是个别医生的责任心缺失,更是医院质控体系的形同虚设。

事实上,此类低级误诊并非个例。《临床误诊误治》杂志主编陈晓红曾对1.6万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分析发现,三级医院误诊率高达37%,甚至超过基层医院的8%。这一数据打破了“大医院诊疗更可靠”的公众认知,也揭示出误诊背后的复杂成因:一方面,部分医生依赖经验判断,忽视个体差异与病史细节,如济南患者徐礼强因“消化不适”被多家医院误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扭转等,折腾两年后才确诊为膈疝;另一方面,医疗流程的“走过场”加剧了误诊风险,像宿州此次事件中,科室主任作为“医疗质量最后一道防线”,未履行审核职责便签字确认,最终导致错误流出。

更值得警惕的是,误诊的后果远超“闹笑话”。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一项研究显示,误诊导致病情恶化甚至致残、死亡的比例达4.14%。对患者而言,误诊可能意味着“小病拖成大病”,也可能遭遇“无病乱治”的痛苦,如被误诊为重病的患者接受不必要的侵入性检查与治疗,身心均遭重创。

不认真:医疗“敷衍症”背后的制度性漏洞

“子宫乌龙”事件中,涉事医院医生的“不认真”并非偶然,而是医疗行业部分机构“重效率、轻质量”倾向的缩影。从诊疗流程来看,当前不少医院存在“三轻三重”现象:重设备检查、轻病史问诊,医生往往未仔细询问患者症状便开具一堆检查单;重报告数量、轻内容审核,如部分影像科医生日均需处理数十份CT报告,为赶进度省略细节核对;重绩效指标、轻患者体验,将“接诊量、检查开单率”与医生薪酬挂钩,间接导致诊疗行为变形。

这种“敷衍”背后,是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失效。按照《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CT报告需经过“医生撰写-科室审核-临床确认”三道流程,且每一步都需签字留痕。但宿州事件中,这三道防线全部失守,侧面说明医院日常质控流于形式——或许是定期抽查未覆盖到涉事科室,或许是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足,导致医务人员缺乏敬畏心。

正如某位医疗行业专家所言:“当审核流程变成‘签字打卡’,当责任追究变成‘大事化小’,医疗质量的底线必然会不断后退。”

花费高与“小病大治”:医疗资源浪费与患者负担的双重困境

与“误诊”“不认真”相伴而生的,是公众对“看病贵、小病大治”的普遍不满。此次宿州事件中,张先生虽未提及检查费用,但结合全国医疗服务价格现状来看,腹部CT检查费用普遍在300-800元之间,若因误诊需二次检查,患者需额外承担时间与经济成本。而在更多案例中,“过度诊疗”已成为加重患者负担的重要原因。

北京患者王洋的经历颇具代表性:手指骨折后前往某医院就诊,医生开具核磁共振检查(费用近千元),诊断为“肌肉拉伤”并开药;病情无好转转至积水潭医院后,医生仅通过X光与彩超(费用不足300元)便确诊“关节错位”,仅需支具固定即可。

类似的“小病大查”并非个例:北京陈女士带咳嗽的孩子就医,仅检查费就花了800元(含核酸检测、流感病毒检测等非必要项目),最终诊断只是“扁桃体发炎”;61岁的吕女士手部扭伤,某骨伤科医院开具X光、核磁、正骨等全套项目,花费4000余元后,医生却建议“回家养着”。

这些案例背后,是部分医疗机构的“利益驱动”逻辑。随着医疗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虽未完全“自负盈亏”,但仍面临营收压力,部分医院将“检查开单率”纳入医生绩效考核,导致“多开检查多创收”的赚钱化导向。

过度诊疗的根源还在于“医患信息不对称”——患者缺乏医学知识,难以判断检查项目的必要性,只能被动接受医生建议;而部分医生利用这种信息差,将“防御性医疗”与“创收需求”结合,最终让患者为不必要的检查买单。

更严峻的是,“小病大治”还挤占了优质医疗资源,导致“大病久治”的困境。基层医院因设备与技术有限,难以诊治疑难重症,患者纷纷涌向大医院;而大医院却被大量“小病患者”占据资源,真正需要紧急救治的重症患者面临排队等待、床位紧张等问题。这种资源错配,进一步加剧了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

破局之路:从“事后追责”到“事前预防”的医疗改革思考

宿州“子宫乌龙”事件虽以医院道歉、责任人停职暂告一段落,但要彻底解决医疗行业的误诊、不认真、过度诊疗等问题,还需从制度层面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

对医疗机构而言,首要任务是重建医疗质量管控机制。一方面,需细化诊疗流程规范,如明确CT报告需“性别-检查部位-诊断结论”三重核对,引入“双签字审核”制度(主治医生与科室主任分别签字);另一方面,要强化责任追究力度,将“低级诊疗错误”与医生职称晋升、薪酬绩效直接挂钩,避免“停职调查”沦为“走过场”。宿州市立医院在通报中提及的“举一反三”,更需要转化为具体行动——如开展全院医疗文书规范培训、定期抽查诊疗报告、建立患者反馈快速响应通道等。

从行业监管角度,需破解“过度诊疗”的利益驱动链条。国家医保局近年来推进的DRG/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将“按项目收费”改为“按病种付费”,可有效避免医院通过多开检查创收;同时,应扩大医保大数据监测范围,对“高频次开单”“同一医生多次误诊”等异常行为实时预警,加强对医疗服务合理性的人工审核。

2025年5月,国家医保局印发的《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已在22个省份落地,如安徽省将PET/CT检查价格从5000元降至2500元,这种“挤水分”的价格改革,也应逐步覆盖更多检查项目,切实降低患者负担。

对公众而言,提升自身医疗认知、主动维护权益同样重要。在就诊时,可主动向医生确认检查项目的必要性,如“这个检查对我的诊断有什么帮助?”拿到报告后,仔细核对个人信息(性别、年龄、检查部位)与诊断结论,发现异常及时沟通;若对诊断结果存疑,可通过“第二诊疗意见”寻求其他医院的专业判断——这些行动不仅能减少自身遭遇误诊的概率,也能倒逼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质量。

医疗行业的核心是“生命至上”,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对患者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宿州“男子查出子宫”的乌龙事件,既是一次医疗失误的警示,也是推动医疗行业自我革新的契机。唯有医疗机构坚守严谨初心、监管部门筑牢制度防线、公众保持理性监督,才能逐步化解医疗信任危机,让“看病放心、治病省心、花钱安心”成为常态。

消息来源:《环球网》11月18日报道《宿州市立医院通报“CT影像诊断报告出现错误”:已对涉事医生和所在科室主任停职调查》

印度光辉战机参展时“漏油”,印媒称“正常排水”!真的正常吗?

俄罗斯出动“毛驴部队”,驮运炮弹开往前线!曾受过专业军事培训

淮河上又一大工程开工,建成后将解决淮河水患,畅通淮河干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为... 中美之间的贸易战,正式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强大。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是在军事上,还凸显在经济、政治领...
我国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收官 5.5G应用还未全面普及,下一代通信技术已悄然而至。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我国已连续4年组织...
原创 日... 近年来,中日关系因台湾问题而愈发紧张,而近期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有关武力介入台海局势的言论无疑给本已复杂...
深海沉积研究助力精准重建古海洋...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获悉,该研究所科研团队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
原创 老... 近日,新东方的俞敏洪的一封内部信惹怒了自己的员工,本来这封内部信的目的是希望借助新东方成立32周年的...
高交会圆满落幕,圆道妙医数字中... 深圳新闻网2025年11月18日讯(记者 黄鋆)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于近日在深圳圆满...
科学家首次完成猛犸象RNA测序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11月14日报道,科学家首次成功完成了对真猛犸象核糖核酸(RNA)的测序,打破了这...
高通官宣第五代骁龙8(骁龙8 ... IT之家 11 月 19 日消息,高通今日官宣,第五代骁龙 8(骁龙 8 Gen5)移动平台将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