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不急不躁就对了
创始人
2025-11-19 01:01:10
0

在步履匆匆的当下,“求新求快”成了一种常态,沟通即时回、技能要速成、成功要一步到位……然而,在江南的烟雨深处,有一群人,用一生的“慢时光”默默回应这个世界的快速流转。

他们俯身于木石砖瓦之间,将那些在岁月中倾颓的老屋一点点扶起,用一块块砖瓦、一根根木梁重新接续历史。有人说,他们留住的不只是一座座冰冷的建筑,也是水墨江南独有的魂与韵,还有人们心中关于故乡的温暖记忆。

11月16日,2025年全国乡土建筑工匠(传统建筑类)第一期培训在松阳开班。全国的乡土建筑工匠从各地汇聚于此,共话江南水乡传统建筑修缮。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愿意一直慢下来,去修复一座座老宅、一扇扇旧窗?

松阳县三都乡杨家堂村 图源:“丽水发布”微信公众号

自有巢氏“构木为巢”的传说开始,中国建筑便超越了简单的遮风避雨,成为人们同文化与自然对话的载体。

行走在江南的街巷村落,你总能与不同特色的建筑不期而遇,它们是匠人根据自然顺势而为的杰作。临水而居的匠人,对水乡的地理特性领悟至深,精通穿斗式木构技艺,让建筑沿着水岸蜿蜒伸展;身处山地的老师傅则善用卵石垒墙、夯土筑屋,使房屋如植物般在大地上自然生长;而园林修复师则深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精髓,通过叠石理水让一草一木都契合自然韵律

匠人的修为,既见于恢宏的整体架构,也见于毫厘之间的精微。东阳木雕师傅可以花费数月,只为在一块木料上雕出木质的典雅;徽州砖雕艺人则愿意用数年光阴,让一方青砖成为艺术的载体。他们的坚持,让时间成为了创作的一部分。

从鲁班传下的曲尺、墨斗,到“柱高一丈,出檐三尺”的营造口诀,再到《营造法式》等集大成的典籍,匠人的智慧在工具、口诀与著述中得以延续。尽管江南各地建筑流派各异、匠人手法有别,但守护传承的精神却是共通的,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江南建筑的独特韵味。

在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的松阳,这份守护得到了生动再现。当地发起“拯救老屋行动”,将原本散落民间的匠人汇聚在一起,组成了专业的修缮队伍。他们穿行在断壁残垣之间,恪守“修旧如旧”的原则,哪怕是一根细小的木构件,只要还有修复的可能,就绝不轻易替换。如今,松阳已经有数百幢曾经破败的老屋重新焕发生机,再次成为村民生活的场所、江南文化的鲜活样本。

同样的坚守在江南并不罕见。在苏州拙政园,宜两亭历经了六年修复,匠人们查阅古籍、反复推敲,成功复原明瓦窗制作技艺,只为再现五百年前的园貌。在浙江海宁,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师傅从事古建修复五十余载,参与了徐志摩故居、杭州灵隐寺云中轩、福州林则徐故居大戏楼等多处古建筑的修复工作。这其中,藏着不急不躁的哲学思维。正是这些看似“固执”的坚持,让“工匠”从一个职业变成一种精神,他们连接过去与未来,使老手艺从濒危的“遗产”蜕变为城乡肌理中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古建工匠用精湛技艺修复老屋 图源:“松阳新闻”微信公众号

江南的美,从不止于烟雨朦胧,也藏在园林转角的一亭一廊里,藏在老屋梁枋上几乎被岁月磨平的雕花里,更藏在一代代人用时光打磨出的匠心中。

“慢”就对了。有人说,时间是营造中最慷慨也最奢侈的预算。在过去,一座古村落的诞生,往往历经数代村民的精心设计与匠人的持续营造。

古往今来,匠人们始终相信时间不是敌人,而是厚积薄发、精益求精的过程。就像纪录电影《天工苏作》里的明式家具匠人,为了让木材稳定,会不惜花费两年时间晾晒木材。这种“慢”,不是效率低下,而是对材料特性的尊重,是对作品生命周期的负责。他们深知,真正的品质无法在仓促中诞生,时间沉淀是成就经典的必经之路。

执着才能恰到好处。《诗经》有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江南匠人将这份切磋琢磨的功夫,刻到了骨子里。就像东阳木雕师傅坚持“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每个图案都要有出处、有讲究。雕刻一条龙,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龙鳞的排列、龙须的弧度都马虎不得。

这种精神,在古建修复中体现得更为深切。真正的“修旧如旧”,不仅要读懂建筑背后的历史年轮,更在于对原形制、原结构的坚守。福州文庙修缮时,匠人为了一片屋面旧瓦,不惜千里求索远赴苏州,耗时数日终得匹配之材。海宁占鳌塔的焕新,藏着功夫之深,从塔壁选料到木梯复刻,自瓦片纹饰至塔刹木柱更换,匠人倾注一年多的心血,处处精雕细琢,终不负所望,古塔重立,风华尽显。

创新就是生命力。坚守从不意味着墨守成规。他们深谙古法,在面对新材料、新场景时,也少不了对答时代的勇气和智慧。在杭州国家版本馆,设计师和匠人们将传统榫卯结构与现代建筑融汇一体,赋予江南青绿以历史的脉动与文化的厚重。

人们常言“技进乎道”,匠心从手艺出发,最终抵达的是人与物、与时间、与生命之间的和谐之道。当沉默的建筑在创新中有了现代的温度,无言的土木便承载了情感。古老的技艺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可以自信地走进老百姓的现代生活之中。这些看不见的细节里,潜藏着匠人们“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

松阳县叶村乡横坑村玖层美术馆内部 图源:“丽水发布”微信公众号

工匠手艺的传承,不是将修复技艺束之高阁,而是要让它重新扎根生长,与老百姓朝夕相伴,在创新发展中呈现生生不息的气象。

这条路,始于让匠人重拾生活的尊严与价值。宏村的一些木雕匠人,曾被迫放下刻刀远走他乡,如今古宅新生,雕刀重握,子弟们归乡重拾技艺。当亲手复刻的木雕构件嵌入老宅,过去被认为“没前途”的“手艺人”,变成了守护乡土文化的“守艺人”,而“过时的技能”则变成了修复传统建筑、传承文化不可或缺的本领。匠人们不仅能凭借这项技艺养家糊口、改善生活,更赢得乡邻们发自内心的敬重。这种尊严与价值的回归,让更多匠人愿意坚守这份事业,也吸引更多人关注传统手艺。

技艺要传承,离不开年轻人的手与心,离不开鲜活的力量。在苏州、金华等地的院校里,老师傅被请进课堂,近距离传授那些经实践而来的精深技艺,青年学子在师徒结对中接过的不仅是刻刀、墨斗这些工具和营造的口诀,更是老匠人那份“差一厘都不行”的严谨态度和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之心。一场场培训和一次次演示,也让技艺传承从过去的“凭经验、靠感觉”走向了“有方法、有体系”,在口口相传之外拓展出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

日常生活才是滋养传统手艺的源头活水。当匠心与时代需求相融合,传统手艺才可能成为一种可感知、可体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在切身体验中有所悟、有所获。正如浙江三门县的“三门石窗”,原本重达数百斤的传统建筑构件,如今通过创意转化,被制成石窗纹样钥匙扣、创意小夜灯等文创产品,成为游客了解历史、读懂匠人匠心的载体。

说到底,匠人手中修复的从来不只是老屋,匠心之中藏着的是人们不疾不徐的生活态度、不急不躁的人生智慧。他们用一双双慢下来的手,为我们留下了回望历史、感受传统的坐标。他们稳稳地走,我们慢慢地感受与跟上。

本文播音:洪放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合肥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 11月7日,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发出最新一批征集创新应用场景机会和场景能力的通知,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和量...
从“治理”到“智理”:数智孪生... 来源:朗迪锋 智慧城市的兴起,标志着城市管理模式的重大转变。这些高度精细的虚拟模型,为城市规划、基础...
百度三季度营收312亿,首次披... 11月18日晚,百度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公司季度总营收312亿元,同比下降7%,环...
超级文旅日科技感拉满 机器人成太极高手 机器狗跳跃转圈 超级文旅日科技感拉满 湖北日报讯 (记者王晶、通讯员李红伟)12...
荣耀ROBOT PHONE明年... 在上个月的荣耀 Magic8 系列暨MagicOS10 发布会上,荣耀 Magic8 AI 概念版手...
十分钟了解!hhpoker视频... 十分钟了解!hhpoker视频巡查真的假的(透视)外挂透视辅助十(确实真的是有挂)1、该软件可以轻松...
技术分享!如何做方片十三张脚本... 技术分享!如何做方片十三张脚本,福建十水三辅助(详细辅助AI教程)1、不需要AI权限,帮助你快速的进...
第5分钟了解!epoker底牌... 第5分钟了解!epoker底牌透视(透视)外挂透视辅助第5(确实是真的有挂)所有人都在同一条线上,像...
一分钟了解!福建天天开心辅助器... 一分钟了解!福建天天开心辅助器是否合法,财神13游戏辅助器脚本(详细辅助可靠技巧)是一款可以让一直输...
三分钟了解!wepoker辅助... 三分钟了解!wepoker辅助器是真的吗(透视)外挂透视辅助三(真是存在有挂)1、金币登录送、破产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