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先的时候排斥中国,现在欧洲技术落后了,开始喊我们一起合作了?
中国航天刚起步的时候,西方一句“技术保密”,就把中国关在了国际空间站的门外。现在中国真搞出自己的空间站了,航天员上天如此丝滑,欧洲反倒慌了:不行啊,中国不能单干,得跟我们合作。
欧洲诺贝尔奖得主给出的理由是“科学无国界”,仅凭一个国家走不远,中国需要美欧一起。
这些言论出自诺贝尔奖得主、德国天体物理学家莱因哈德·根策尔。这位11月中旬时在《亚洲时报》的发言,说得那叫一个委婉又扎心。
他称,中国过去十年航天投入是很猛,但“缺乏制度化的长期科研耐力”,还断言中国如果不和欧美合作,就很难撑得下去。说得好像中国搞航天靠的是一时冲动,不靠制度、没耐力,一副“你们迟早会撑不住”的态度。
问题来了:这十几二十年,中国真的是靠“短期冲刺”把航天做到今天的吗?根策尔这番话,是在传达科学观点,还是在表达一种不愿面对现实的焦虑?
当年国际空间站为什么排除中国,难道欧洲不清楚?难道美国不清楚?
1998年,国际空间站项目正式启动。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加拿大五大巨头牵头,组建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太空科研平台。但中国,连门口都没让靠。那时候的理由非常直接——美国不同意。
不是技术不够,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政治上不信任。到了2011年,美国国会还特地通过了沃尔夫修正案,明文禁止NASA与中国有任何形式的双边合作。这不是“技术壁垒”,这是写进法律的“铁门”。
中国航天员不能访问美国航天设施,中国科学家不能参与空间站实验项目,连国际会议都被拒之门外。欧洲和日本在这方面也没表现出什么独立判断,基本上全线跟着美国的节奏走。
这些年,中国不是没想合作,是“被合作不允许”。那时候没人提“科学无国界”,也没人出来喊“合作对人类更好”。
可今天画风突然变了。当中国人在轨道上建起自己的空间站“天宫”,还邀请全球科学家来参与实验,欧美科学界的态度就开始转变了。不少专家、学者、机构突然开始强调合作的重要性,说太空项目要全球分担成本,不能“单打独斗”。
这转变发生得如此之快,让人不禁想起一句话:你领先的时候,排斥我;你跟不上的时候,就想让我带你一起飞。
根策尔的发言正是这种心态的集中体现。他没有否认中国航天的成就,但用了一个很微妙的方式来表达担忧:“中国缺乏制度化的科研耐力,不能单干太久。”
听起来像是善意提醒,实则是心理投射。他们自己撑不下去的大型科研项目,就以为别人也撑不下去。
根策尔说中国缺乏科研“耐力”?这话,真是说给不懂中国航天的人听的。
说得直白点,中国航天最不缺的就是长期谋略。
从“东方红一号”升空,到神舟飞船载人上天,再到嫦娥探月、祝融火星着陆、天问探测器、天宫空间站,中国每一步都走得稳、走得慢、但从没中断过。
你要说欧美搞科研靠制度,那中国靠的就是“铁人精神”。一个型号干十年,一个项目磨二十年,没人因为预算短缺停下步子,也没人因为换领导就被砍项目。
不说远的,就说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计划。从2008年神七开始测试出舱活动,到2022年“天宫”核心舱建成,中国用了整整十四年。这十四年里换了几任领导?换了多少批科研人员?可项目目标从未变,节奏从未乱。
中国航天的“长期性”,不是靠制度文件写出来的,而是靠一代代工程师吃住在工地、睡在实验室干出来的。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在被排斥在国际合作之外的情况下,还能从零起步,独立建起自己的空间站。
反倒是欧美这些年,太空项目一个接一个地“难产”。美国的阿特米斯登月计划一拖再拖,预算翻倍,进度跳票;欧洲“伽利略”导航系统从2003年启动至今还没完全全球覆盖;连欧洲自己的载人飞船项目,也至今没有实质进展。
根策尔当然知道这些,他不是外行。但他偏偏要说中国“可能撑不下去”,这不是看问题的判断,而是对中国模式的不认同——他们始终认为,没有他们的参与,中国是不可能持久发展的。
这是一种错觉,也是一种傲慢。
我们不是反对合作。事实上,中国航天一直是全球最开放的国家之一。
嫦娥探月获取的数据,向全球科研机构免费开放;中国空间站明确表示欢迎外国航天员和科学实验;连非洲国家的航天项目,中国也提供技术支持和发射服务。
问题是,过去二十年里,中国努力想合作,西方却一次次把门关上;如今中国能独立完成项目了,他们却急了,开始喊“合作才是正道”。
这时候你还真不能不怀疑,他们说的“合作”,到底是平等的合作,还是想重新“主导”的合作?
根策尔说欧洲航天的成功经验是“合作机制”,强调“一个国家承担不了大项目”。这是事实没错,但这套逻辑只适用于资源有限、技术分散的欧洲国家,对中国这个能独立完成空间站、月球探测、火星着陆的国家,并不适用。
换句话说,中国现在是“带得动别人”的能力,而不是“需要别人带”的状态。
但欧美的“合作”逻辑,往往是:你出钱出平台,我们出规则。成果共享,话语权优先。当年国际空间站就是这样,美方在关键系统上掌握绝对控制权,其他国家只能“参与”,不能主导。
现在轮到中国当“平台主”了,他们自然不适应了。
国际空间站老化得差不多了,预计2030年前就会退役。美国的替代方案迟迟未定,欧洲自己又搞不定轨道平台。日本虽然有技术,但缺乏独立战略。俄罗斯也深陷经济泥潭,难以为继。
简单讲,未来十年,地球轨道上唯一稳定运行的大型科研平台,很可能只有中国的“天宫”空间站。
这背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全球的空间科学实验、在轨制造、生物医学研究、甚至商业航天项目,都得看中国脸色。
所以说,根策尔“善意地提醒”中国要坚持长期主义,实质上是意识到一个现实:他们已经无法主导下一代太空平台建设,只能通过“合作”来继续参与。但这种合作,他们希望是“我们定规矩,你出资源”。
中国早就不是那个需要别人带的新手了。
他们也明白这一点,所以才会越来越频繁地发声,试图用“科学无国界”的口号,掩盖他们的焦虑。
科学当然可以合作,但合作的前提是尊重和平等,而不是“你做主我跟着”。
根策尔这样的科学家,不愿看到一个能独自承担大科学项目的中国崛起,因为那意味着欧美科学界不再是唯一的规则制定者。
合作不是坏事,但前提是把“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放下。中国走到今天这一步,不是靠谁带,也没欠谁什么。
未来要不要合作,中国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