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未来的能源有一张“热搜表”,
那么“氢”一定名列前茅。
它能化身为最纯净的
“零碳燃料”——绿氢。
如今,
这项曾存在于课本构想中的技术,
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走进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
数十套发往海外及国内三北地区的
电解槽整齐排列,
犹如“钢铁森林”。
每套3米高的“巨人”内部,
200多层材料精密堆叠,
7000多个关键材料严丝合缝。
阳光氢能生产车间内,整齐排列的电解槽。(企业供图)
“每一套高性能产品的标准化制造,都在为绿氢产业化铺路。”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罗宣国轻抚着槽体说。
“一般来说,氢燃料轿车跑100公里需要消耗1公斤氢气。这套1000标方碱性水电解槽每小时可产氢气90公斤,相当于氢燃料轿车跑9000公里所需能量。”
回忆起这些年的技术攻坚,阳光氢能产品经理任九金仍记忆犹新。“电流就像水流,本该全部用于制氢,可总有一部分在电解槽里‘神秘消失’。”为了破解这个难题,他们通过仿真模型为电解槽做了一次“虚拟CT扫描”,最终发现电极表面气泡堆积、电解液流动不均、气液流道设计比例不佳等是卡住电流效率的“隐形路障”。受自然界分形结构启发,该团队创新设计出仿生流道,让气泡“快而不乱”地逸出。历经两百多次实验,当测试屏幕上的电流效率数值终于突破临界点时,整个实验室沸腾了。
“电极材料的成功迭代,不仅是对我们团队坚守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它让电解槽关键材料成本显著下降,为大规模绿氢制备打开了新的降本空间。”任九金自豪地说。
如今,搭载新技术的碱性水电解槽已经成功应用于深圳能源棋盘井项目、中煤集团鄂能化项目、海外阿曼绿氢项目等。
阳光氢能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项目。(企业供图)
在微观热力学世界里,
0.1℃的温度波动、
1微瓦的热量变化,
都可能决定一种新能源材料的成败。
在安徽中科热仪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中,
一台刚刚量产的
多通道等温微量热仪MIC-90,
以最高8通道并行、
检测精度达微瓦级的“热感知”能力,
为氢能催化剂、锂离子电池等
新材料研发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多通道等温微量热仪MIC-90。(企业供图)
“新能源材料的反应过程伴随着细微的热效应,捕捉这些信号是评估其安全性与性能的关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安徽中科热仪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丁延伟介绍。该仪器通过高灵敏度平面传感器,运用Seebeck效应将热信号转化为电压信号,并采用实时参比差示技术,有效消除环境干扰,实现精准测量。目前,该设备已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热稳定性测试、固态电解质反应动力学研究等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中科热仪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场“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该团队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成果赋权机制,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市场产品,成为“科大硅谷”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随着新能源产业对材料性能要求不断提升,秉承“热力无界·精准有度”理念的中科热仪,正成为新材料研发领域不可或缺的“温度守望者”。
中科热仪工作人员正在监测样品热量变化情况。(企业供图)
“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一体推进创新设施建设、技术研究开发、产品迭代升级,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为高质量推动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合肥市依托科创基础优势,以推动新能源产业集群化发展为核心,持续拓展聚变能、氢能、地热能等未来能源,已经形成“源头创新、成果转化、规模应用、产业升级”的产业发展路径。“十五五”期间,合肥市将坚持“技术、应用、产业”三向发力,巩固新能源产业优势,坚持延链补链和本土培育并重,主攻产业链核心环节和价值链高端环节,强化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着力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合作、功能互补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来源丨合肥日报
主办单位丨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技术支持丨合肥日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