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 举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人工智能正如一把双刃剑,在赋予人类生活前所未有的便利的同时,也悄然侵蚀着公民的隐私边界。顾理平教授的新著《人工智能时代的公民隐私保护》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中应运而生。作为新闻传播法学领域的资深学者,顾理平教授“十年磨一剑”,凭借深厚的理论积淀与敏锐的现实洞察,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技术迭代背景下隐私保护的全景图。这本著作不仅实现了对传统隐私理论的创新性拓展,还以严谨的学术视角,系统剖析了智能时代隐私保护所面临的困境与可能的出路,对当代人的生存境遇作出了深切的现实回应。
从“隐私权”到“隐私理论”:理论体系的创新升级
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将传统“隐私权”概念升级为全面的“隐私理论”体系,体现了理论创新的深度与广度。传统隐私研究多局限于人格权范畴,强调“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性诉求。顾理平教授则以智能时代为背景,突破这一局限,构建了一个动态、交叉融合的隐私理论框架。书中强调隐私保护理念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以适应传播技术的发展、公私边界的消融和隐私财产性功能的凸显。
首先,作者将隐私理论置于数字化思维之下。书中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升级令隐私从静态个体表征转向流动数据形态。传统隐私寄存于自然人主体,易通过感官感知;智能时代,隐私“离身”,演变为弥散于网络空间的数字痕迹。这一根本性转变,要求理论建构必须打破学科壁垒,融汇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维视角。通过系统梳理隐私研究的学术谱系,作者精准勾勒出该领域研究的演进脉络与关键转折,并提出隐私保护的范式亟需从传统的边界区隔转向流动性的治理框架,以真正理解技术变革中隐私内涵的深刻变迁。
其次,本书丰富了隐私内涵与功能理论。在智能化的社交环境中,隐私分享建构“趣缘”关系、联结虚拟世界,呈现出公共性转向,同时隐私也在数据流动中助力社会治理和商业利益。这一变化标志着隐私研究从对“隐私权”的单一权利追求,升维至“隐私理论”的整体生态观照。书中详细剖析了隐私的功能拓展:它从不愿示人的私密状态,转向主动分享以维系社交联结的沟通媒介。“陌生的熟人”由此产生,隐私成为基于信任的社交结构。
最后,理论的创新在于边界理论的重构。面对传统“公私二元”边界在数字空间的失效,作者主张建立一种动态、弹性的隐私边界观,并强调对“知情同意”原则进行科学与情境化的贯彻。在此视野下,人工智能时代的隐私不再是一种孤立的权利形态,而是融合了人格利益、财产属性与公共价值的综合性理论框架。这一理论转向推动隐私研究从单一权利叙事走向开放的系统性建构,有效填补了智能时代隐私理论的空白。
“无感伤害”与“整合型隐私”:对现实问题的精准回应
本书对人工智能时代隐私困境的回应精准而深刻,通过提出“无感伤害”与“整合型隐私”两大核心概念,直指当代隐私保护的结构性症结。这些洞见源于作者长期对数字生存现实的细致观察——从个性化推荐对心智的无声形塑,到“大数据杀熟”在消费中的隐蔽操纵,抽象的学术议题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回应,必将在推动公众隐私意识的觉醒方面发挥出积极的指导意义。
其中,“整合型隐私”是作者首次系统提出的新类型隐私,精准捕捉到大数据挖掘的本质。书中分析,相较于具象的身体或生活秘密,人工智能通过算法整合网络痕迹,形成多样化、全方位的个体画像更易在主体无感状态下遭遇系统性、规模化侵害。无论是公共治理中基于位置轨迹的行为预测,还是商业场景中未经授权的数据“二次利用”,皆因整合型隐私的存在而加剧了“透明人”的生存风险。因此,公私边界消融与“数字人”形态的生成,正使隐私在不可见中被持续采集与重构,整合型隐私由此成为流动的危机,在每一次数据交汇中潜藏失控的可能。
“无感伤害”的概念则揭示了人工智能侵权的新形态,强调伤害的滞后性和难以察觉性。与传统社会中可被直接感知的侵害不同,在智能传播环境中,侵权过程被高度数字化、片段化,个体对孤立的数据采集行为难以形成有效觉察。基于此,智能传播技术实现了对私人生活的深层重构。无感监视已突破时空限制,形成对过去行为的追溯、对当下活动的记录,乃至对未来趋向的引导。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主体性逐步弱化,隐私侵害以系统化、常态化的方式持续加剧。
从“法律规制”到“生态共治”:隐私保护的路径重构
本书在隐私保护路径上实现了重要重构,即从以法律治理为主的单一模式,转向涵盖技术、市场、社会与个体等多维度的“生态共治”,体现了理论创新中的实践智慧与前瞻视野。作者指出,传统路径过度依赖立法与监管等外部约束,而生态视角则强调多元主体的有机协同,将隐私保护视为一个需要动态平衡的社会系统工程。
在技术实现层面,作者主张构建贯穿数据全生命周期的防护体系:在收集阶段推行匿名化处理,存储环节强化加密保障,使用过程中引入数据扰动与动态授权机制,并特别强调用户在智能化语境下的删除权与可撤回同意权。这一系统性技术路径,使保护机制与数据的流动性特征相匹配,为生态共治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在治理机制层面,作者倡导建立多层级协同的生态治理框架:法律法规须与时俱进,为隐私保护划定底线;公民需提升数字素养,审慎管理个人信息;平台应践行伦理规范,承担数据管理责任;社会组织则可发挥监督与调解功能。这一框架将孤立的“法律规制”拓展为有机的“生态共治”,通过“科技向善”理念与“知情同意”原则的落实,构建全时段、全方位的保护网络。
此外,本书还提出应加强对信息处理过程的全程监管,建立数据处理者的问责机制,并引入“场景公正”视角以平衡个人与集体在隐私上的权益。在个人支持方面,作者特别指出可借助区块链等技术方案,通过去中心化的可信机制为个人隐私管理提供支持。
总之,本书不仅是一部理论体系严密、现实观照深切的学术力作,更是一本指引未来隐私保护方向的实践指南。在人工智能日益渗透生活每一个角落的今天,隐私保护已不再是简单的法律议题,而是关乎人的主体性、尊严与自由的根本命题。随着算法权力的持续扩张与深度媒介化的不可逆转,隐私保护的道路仍充满挑战。本书所提供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无疑将为政府、社会、企业与个人提供重要的参考与启示,推动构建一个兼容技术革新与人文关怀的文明新秩序。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