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奔涌,文脉绵延。当黄河流域的千年非遗遇上数字时代的技术浪潮,一场跨越省界、连接古今的文化守护行动正在展开。近日,沿黄九省(区)在四川成都共同发布区域协同地方标准《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建设规范》。作为该领域首个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它以统一标尺破解非遗数字化的协同难题,让黄河文化的根脉在数字空间实现跨域续航,标志着沿黄九省(区)在推动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构建数字化协同治理体系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为文化遗产保护写下了新时代的创新答卷。
标准先行,方能破解协同之困。黄河流域非遗资源浩如烟海,从九曲黄河畔的民间歌舞到黄土高坡上的传统技艺,从草原牧区的民俗礼仪到中原大地的手工绝活,数量庞大、形态多样且时空连续。但长期以来,九省(区)各自为战,数据集标准不一、信息共享不畅,让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如同散落在黄河两岸的珍珠,难以串成璀璨的项链。此次发布的区域协同标准,明确了数字化建设的总体架构,规范了数据采集、存储、接口等关键技术要求,就像为九省(区)搭建了一座互通有无的桥梁,让曾经的“数据孤岛”变成“共享高地”,让分散的保护力量形成合力,彰显了系统思维在文化保护中的重要价值。
数字赋能,让非遗传承活起来。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生命力不仅在于保护,更在于传承与发展。数字化为非遗传承打开了全新空间,而统一标准则让这份传承更具质量与效率。有了统一规范,沿黄九省(区)的非遗资源可以实现规范采集、安全存储、顺畅流转,无论是陕北的腰鼓、宁夏的花儿,还是河南的豫剧、山东的年画,都能通过数字化手段突破地域限制,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游客可以通过数字平台“云游”黄河非遗,传承人可以借助数字工具交流技艺,年轻人可以通过数字渠道了解传统文化,这种跨越时空的互动与传播让千年非遗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跨域协同,彰显文化保护的中国智慧。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黄河非遗不仅是沿黄九省(区)的共同责任,更是守护民族文化根脉的战略举措。此次九省(区)打破行政壁垒,联合制定区域协同标准,正是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这种“攥指成拳”的协同模式,既尊重了各地非遗的独特性,又实现了资源整合的最大化;既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又弥补了单一省份的短板。它为全国范围内的文化遗产跨区域保护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展现了中国在文化传承保护中的大格局与大智慧。
文化长河奔涌不息,保护传承永无止境。首个黄河流域非遗数字化区域协同标准的发布只是一个起点,未来,还需要沿黄九省(区)持续深化合作,严格落实标准要求,不断完善数字化保护体系;需要技术力量持续赋能,用更先进的数字技术为非遗保护注入动力;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让保护非遗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相信在统一标准的引领下,在跨区域协同的推动下,黄河流域的千年非遗必将在数字时代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如同奔流不息的黄河水,穿越时空、绵延不绝,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与精神力量。(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