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7日消息(记者杨富江 夏青 吕红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报道,时代在进步,算法在精进,但有些“聪明”正在变得阴暗。共享单车的支付界面,总在你匆忙赶路时弹出“开通月卡”;小区电梯的“碰一碰”,让你本想按楼层却被围困在广告中;停车扫码的付费页面,一排排按钮——贷款、分期、会员、抽奖——层层叠叠地挡在“支付”之前。你的指尖触碰的本该是便捷生活,却被一次次“温柔”算计。如今的互联网,最大的流量入口,不在首页,也不在搜索框,而在你指尖的“轻轻一碰”里。
“轻轻一碰”是“惊喜”,还是“惊吓”
不知从何时起,不断有居民发现,自家小区的电梯里多了“碰一碰”装置。有人说,一部电梯里装了三四台设备,自己只是在电梯里刷手机,支付界面却突然弹了出来。
这到底是“惊喜”,还是“惊吓”?居民们反应不一。
有人说:“当时想买东西就碰一下,会有红包礼之类的,优惠一点。”
还有人说:“不是谁都可以进大楼去做广告的,我觉得安全性还好。”
但也有人说:“碰一下,我不知道是否牵涉财产和隐私问题,所以我不会去弄这个。”
还有居民担心会被骗:“现在很多碰一碰,碰完之后,(我账户)里面的钱会不会直接没有?所以根本不会去碰。”
“手滑”不是偶然,而是精心设计
年轻人的“溜号”误操作、孩子的好奇心、老年人对红包的热情,让“碰一碰”的频次指数级增长。而那些“手滑”的瞬间,往往不是偶然,而是被精心设计。在互联网的暗处,一些平台早已将人体工学和心理学反向利用。比如“费茨法则”,它是交互设计的黄金定律,原本用于提高用户体验,如今却被用来计算你的手指“最可能点错哪里”。
某共享单车应用的支付界面,把“开通月卡”按钮精准地放在拇指自然下滑的热区中心,而“取消”选项则被缩成原热区的三分之一,还要二次确认。江苏的王先生说,每次骑完车,支付界面总是“坑”得人防不胜防。
王先生说:“骑个共享单车,下面的(都是)那些小字,我们年纪大了,眼睛也有老花,有时根本看不清。”
从“自动续费”到“半夜扣费”,“灰色引流”无处不在
记者调查发现,“自动续费”几乎成了APP的标配陷阱。十几款下载量靠前的应用中,大部分会员充值页面,都默认勾选了“连续包月”或“自动续费”。显眼的总是“首月9块9”,而隐藏在灰色小字里的,是之后每月30元、50元的长期扣款。
安徽的杨女士就掉进了这样的陷阱:“我看一个月费用也挺便宜的,当时好像就9.9元,就充了会员。过了几个月,我无意中发现每个月账单里都会定时扣30块钱,查手机后台才发现是修图软件在自动续费。当时开会员的时候,压根就没有提醒。”
更隐蔽的,是那些“半夜鸡叫”型的自动扣费。
山西的梁女士说:“我在个人社交平台上找到一个传图识字的APP,扣费的时间是半夜两点多,之后每个月扣费都是在半夜。后来我想取消会员发现特别难,需要很多复杂的步骤。”
“灰色引流”的“坑”不仅存在于APP界面。在停车场扫码付费时,被弹窗“连环轰炸”;“立即支付”按钮前,往往弹出几个“开通贷款分期”“加入VIP停车权益”“下载官方App立减券”……一不留神,就被签约、授权,甚至成为某个金融产品的潜在客户。
一位用户说:“后面车排着大长队,本来就着急。我只是想赶紧交个停车费,结果手忙脚乱,成了什么VIP用户。”
算法精心“引导”,用户体验持续下降
外卖平台上,“再来一单”按钮往往比“取消”更显眼;手机充电桩扫码后,会自动跳出“会员充值返10元”;医院自助挂号机下方,“推荐体检套餐”“保险保障”选项十分显眼;买个火车票,要么会员专享,要么免费升级,要么快速出票,要么多买几站才有票……一大堆选项套餐,无论哪个都要比车票原价贵出不少。
商业在无孔不入,而你的生活正在被算法精心“引导”——一次误碰,往往就是一份用户画像的更新。
“灰色引流”不仅仅存在于线上,线下的“灰色引流”同样令人防不胜防。如今,“1元90分钟围棋试听课”“9.9元90分钟素描课”的线下广告几乎随处可见。辽宁的何女士就抱着花几块钱“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的心理,尝试了“1元烘焙体验课”。她承认商家的低价引流确实有效果,但课程体验感并不好。
何女士说:“体验课的培训场地很小,人还多,感觉完全是糊弄,体验感很不好。我朋友去了一个手作体验课,课虽然很便宜,但各种推销。有时候体验课安排的老师教得很好,交学费之后,就会换老师,课的质量也会变差。‘坑’还是挺多的。”
“用户至上”不应该成为“流量至上”的遮羞布
从低价课到高价课,从体验到推销,套路环环相扣。表面上是“用户体验”,实际上是“流量榨取”。这些“温柔陷阱”的代价,最终都由消费者承担。
如果要维权,流程则像一座迷宫:提交录屏、等待审核、反复举证——少则七天,多则半月。平台一句“用户已点击确认”,就能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而目前法规对“诱导式交互设计”尚无明确界定。用户要证明自己是“误碰”,几乎比证明“地球是圆的”还难。
从“优化体验”到“操控点击”,流量不是原罪,但算计是。当用户的手指不再是自由的工具而是被算法捕获的“金矿”,当“用户至上”不再是商家的服务理念而成了“流量至上”的遮羞布,这种看似“聪明”的设计,已经从美好体验变成了精致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