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的资本圈,杭州六小龙忙着“组团冲线”。从年初的火爆出圈到年末的IPO密集信号,这群扎根AI、机器人、脑机接口等前沿赛道的企业,用一场集体爆发证明了硬科技的长期价值。
其中最受关注的云深处,11月初完成股份制改造,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同步调整了投资人和董监高团队,虽官方称是“发展需要”,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冲刺上市的关键一步。
六小龙的崛起,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幸运。
云深处的故事始于2017年,浙大博士朱秋国带着实验室的技术积累,和同事李超一起创办公司,首款“绝影”四足机器人很快问世。
如今他们的产品线早已覆盖四足、轮足、人形三类,工业级的“绝影X30”能扛起85kg负载,还在新加坡能源集团的招标中击败波士顿动力成功中标,2024年营收翻倍,2025年出货量剑指1万台。
宇树科技更是气势如虹,春晚露脸后一路高歌,年度营收超10亿元,带着1000亿估值的传闻筹备上市,成为人形机器人赛道的“顶流”。
资本的嗅觉总是最灵敏的。云深处已完成7轮融资,今年7月的近5亿元融资里,达晨财智、国新基金等机构扎堆入局,最新一轮融资的TS更是远超预期。
这背后的逻辑很清晰:宇树大概率转向人形机器人后,云深处成了机器狗赛道最稳妥的标的,而这个赛道正迎来爆发式增长:从2019年不足0.2万台销量到2023年1.8万台,年复合增长率高达94.4%,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亿元。
更值得玩味的是资本结构的变化。曾经被投资人嫌“太早期”的六小龙,如今成了国资和险资的“香饽饽”。
杭州两大千亿母基金堪称“最强后盾”,科创基金早在2018年就押注云深处天使轮,创新基金则对宇树科技进行了四轮接力投资。
38家险资机构的集体入局更打破常规,人保寿险、泰康人寿等巨头通过母基金间接布局,要知道险资向来偏爱成熟项目,如今主动拥抱硬科技,足见赛道的吸引力。
这种“国资护航+险资加注”的组合,让六小龙在漫长的研发周期中得以坚持。 整个六小龙阵营都在加速资本化。
群核科技2月就递交了港交所招股书,成为首个启动上市的企业,上半年已实现扭亏为盈;强脑科技拿到千万美元投资后,估值超13亿美元,计划在港或内地IPO;加上深度求索的资金储备,六小龙已然形成“上市梯队”。
它们的共同点很鲜明:都是科学家创业,深耕技术十年以上,从“0到1”搭建核心能力,再到“100”实现商业化落地,完美契合了杭州“投早、投小、投科创”的生态布局。
当然,光环之下也有挑战。宇树科技虽估值高昂,但仍面临核心零部件依赖、消费级市场复购率低等问题;整个行业还处于快速迭代期,技术路线和商业化模式都在探索中。
但不可否认的是,六小龙的集体爆发,折射出中国硬科技生态的成熟。杭州通过千亿基金集群、场景开放、政策扶持,为这些“长跑选手”提供了成长土壤,而资本的耐心也终于换来了回报。
从实验室里的原型机到市场上的畅销产品,从无人问津到资本追逐,杭州六小龙用多年坚守证明,硬科技的春天终将到来。
它们的故事还在继续,随着更多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更多技术落地应用,这场硬科技的逆袭,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