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张华 通讯员 李保健
随着“全民全运,全运惠民”的理念深入人心,群众性体育运动迎来热潮。但是,如果在运动时盲目跟风、缺乏科学指导,将会面临受伤风险。广东省预防医学会体育运动与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副院长胡波提醒,健康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福祉的完整状态,涵盖身体、情感、职业等九维维度,运动不仅要“动起来”,更要“科学动”,才能真正收获健康红利。
久坐不动有危害
“别小看久坐不动的危害,它已成为隐形健康杀手。”胡波指出,长期缺乏运动可使整体死亡率增加30%,脑卒中风险上升25%-30%,糖尿病风险增加30%-40%,乳腺癌和骨质疏松风险也分别提高20%和20%-40%。
与之相对,运动能带来全方位健康提升,不仅能降低体脂、强壮肌肉和心脏,清理动脉血管、降低慢性病风险,还能抵御病毒、提高记忆力和身体灵活性。更重要的是,运动能改变大脑状态和人生态度,在情感、精神等维度全面滋养健康,这与十五运会倡导的“体育惠民、促进全民健康”理念高度契合。
需遵循三大原则
胡波介绍,健康运动需遵循“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三大原则,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类型:
一、有氧耐力运动,包括行走、登山、自行车、游泳、跑步等,简单易行,既能减重塑形,又能增强心肺功能、平衡协调能力和意志力,还能调节情绪,适合各类人群入门。
二、牵伸与瑜伽:牵伸可预防运动损伤、减少肌肉酸痛,改善体态和循环、释放压力;瑜伽则能同步提升身体柔韧性、稳定性,通过呼吸配合调节情绪,适合久坐人群和运动后放松。
三、抗阻运动:涵盖自重训练(深蹲、弓步蹲、俯卧撑等)、自由重量训练(哑铃、杠铃、壶铃)和器械训练,能改善心脏健康、降低腰围、增强骨骼强度,缓解骨关节疼痛,是全面提升体能的关键。
科学运动有章法
“运动损伤多因负荷超过身体承受能力,或忽视热身、恢复等关键环节。”胡波强调,科学运动要抓好“损伤防护、持之以恒、知识方法”三大核心,遵循FITT-VP(运动处方制定的核心框架)原则制定以下个性化方案:
频率:每周3-5次,避免连续高强度运动。时长:每次30-50分钟,每周累计150-300分钟。强度:达到中高强度,目标心率=(220-年龄)×80%(如50岁人群目标心率约136次/分钟)。类型:结合有氧、力量训练,实现全面发展。进度:从低强度、短时长逐步过渡,避免急于求成。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一项运动,均需完整覆盖“热身-运动-放松”三阶段:运动前要热身,因为它能提升心肺功能、润滑关节,预防急性损伤;运动中要穿戴防护装备,均匀分配运动量,及时补充水分;运动后通过牵伸、按摩等方式放松,促进乳酸代谢,避免头晕、肌肉痉挛,让心率和体温逐步恢复正常。若不慎受伤,可在24-72小时内进行冰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5次,快速止痛消肿。
专家提醒,充足睡眠、均衡营养、规律饮水等恢复手段也不可或缺,瑜伽冥想、热疗、水疗等方式能进一步提升恢复效果,让运动效果最大化。
“健康运动要做到少受伤、多获益,需个性化选择运动方式和时间,全面发展、规律实施,劳逸结合、持之以恒。”胡波呼吁,借着十五运会的东风,提倡市民树立九维健康理念,将科学运动融入日常生活,让运动成为改善身体状态、调节精神情绪、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
运动如何“益”而不“伤”? 专家:要“动起来”更要“科学动”
来源:羊城晚报 2025年11月16日 版次:A04栏目:作者:张华;李保健
羊城晚报记者 张华 通讯员 李保健
随着“全民全运,全运惠民”的理念深入人心,群众性体育运动迎来热潮。但是,如果在运动时盲目跟风、缺乏科学指导,将会面临受伤风险。广东省预防医学会体育运动与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副院长胡波提醒,健康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福祉的完整状态,涵盖身体、情感、职业等九维维度,运动不仅要“动起来”,更要“科学动”,才能真正收获健康红利。
久坐不动有危害
“别小看久坐不动的危害,它已成为隐形健康杀手。”胡波指出,长期缺乏运动可使整体死亡率增加30%,脑卒中风险上升25%-30%,糖尿病风险增加30%-40%,乳腺癌和骨质疏松风险也分别提高20%和20%-40%。
与之相对,运动能带来全方位健康提升,不仅能降低体脂、强壮肌肉和心脏,清理动脉血管、降低慢性病风险,还能抵御病毒、提高记忆力和身体灵活性。更重要的是,运动能改变大脑状态和人生态度,在情感、精神等维度全面滋养健康,这与十五运会倡导的“体育惠民、促进全民健康”理念高度契合。
需遵循三大原则
胡波介绍,健康运动需遵循“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三大原则,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类型:
一、有氧耐力运动,包括行走、登山、自行车、游泳、跑步等,简单易行,既能减重塑形,又能增强心肺功能、平衡协调能力和意志力,还能调节情绪,适合各类人群入门。
二、牵伸与瑜伽:牵伸可预防运动损伤、减少肌肉酸痛,改善体态和循环、释放压力;瑜伽则能同步提升身体柔韧性、稳定性,通过呼吸配合调节情绪,适合久坐人群和运动后放松。
三、抗阻运动:涵盖自重训练(深蹲、弓步蹲、俯卧撑等)、自由重量训练(哑铃、杠铃、壶铃)和器械训练,能改善心脏健康、降低腰围、增强骨骼强度,缓解骨关节疼痛,是全面提升体能的关键。
科学运动有章法
“运动损伤多因负荷超过身体承受能力,或忽视热身、恢复等关键环节。”胡波强调,科学运动要抓好“损伤防护、持之以恒、知识方法”三大核心,遵循FITT-VP(运动处方制定的核心框架)原则制定以下个性化方案:
频率:每周3-5次,避免连续高强度运动。时长:每次30-50分钟,每周累计150-300分钟。强度:达到中高强度,目标心率=(220-年龄)×80%(如50岁人群目标心率约136次/分钟)。类型:结合有氧、力量训练,实现全面发展。进度:从低强度、短时长逐步过渡,避免急于求成。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一项运动,均需完整覆盖“热身-运动-放松”三阶段:运动前要热身,因为它能提升心肺功能、润滑关节,预防急性损伤;运动中要穿戴防护装备,均匀分配运动量,及时补充水分;运动后通过牵伸、按摩等方式放松,促进乳酸代谢,避免头晕、肌肉痉挛,让心率和体温逐步恢复正常。若不慎受伤,可在24-72小时内进行冰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5次,快速止痛消肿。
专家提醒,充足睡眠、均衡营养、规律饮水等恢复手段也不可或缺,瑜伽冥想、热疗、水疗等方式能进一步提升恢复效果,让运动效果最大化。
“健康运动要做到少受伤、多获益,需个性化选择运动方式和时间,全面发展、规律实施,劳逸结合、持之以恒。”胡波呼吁,借着十五运会的东风,提倡市民树立九维健康理念,将科学运动融入日常生活,让运动成为改善身体状态、调节精神情绪、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