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至2024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6.2%;
2024年省级重点产业链营收突破7000亿元;
截至7月底,我省累计建成5G基站11.5万个,每万人拥有33个,居中部六省首位;
…………
一组数据,见证山西工信系统的五年蝶变;一份答卷,书写能源大省转型发展的硬核速度。11月14日,记者从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三场(省工信厅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5年来,全省上下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在着力构建体现山西特点、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显著成效。
如何总结这份成绩单?省工信厅厅长潘海燕将其概括为“稳、实、强、融、绿”五个字。
“稳”是指工业经济稳中有进
一方面,工业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至2024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6.2%;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从2021年的6859家增至2024年的8231家,年均增长343家。
另一方面,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引擎,年均增长8.1%,高于煤炭工业2.5个百分点。从制造业内部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半壁江山”格局正在形成。2021年至2024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8.7%,到2024年占制造业比重提升至44%。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同样焕发出新的活力。钢铁行业炼铁、炼钢先进产能占比较2021年分别提高了5.6个百分点和15.3个百分点,水泥熟料企业限制类工艺装备全面退出,焦化行业在全国率先关停4.3米焦炉,全省机焦炉全部升级至5.5米及以上。
“实”是指产业基础持续夯实
2022年起,我省以产业链和专业镇为平台抓手,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方面,重点打造了特钢材料、新能源汽车等16条省级重点产业链,2024年省级重点产业链营收突破7000亿元。专业镇方面,构建了30个省级重点专业镇加122个市级专业镇的梯次培育体系,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近180万人。祁县玻璃器皿、定襄法兰等专业镇产品远销全球,3个专业镇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个专业镇跻身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区域品牌。
“强”是指创新动能持续增强
强化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累计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9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53户、省级及以上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23家。持续完善中小企业培育体系,全省有效期内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4946户,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32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2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户。以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通过持续技术创新,58个品种的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10个品种的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融”是指数实融合纵深推进
如今,越来越多人感觉到上网网速更流畅、AI应用更丰富,这些现象背后,正是5G基站、算力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的有力支撑。截至7月底,我省累计建成5G基站11.5万个,每万人拥有33个,居中部六省首位。全省在用算力中心机架规模达51.4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达到32EFlops(超级计算领域的性能计量单位,1EFlops等于每秒千万亿次浮点运算),综合算力指数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8。
“绿”是指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我省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全面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成效主要体现在提前完成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指标任务,截至2024年底,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2.2%,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目标。此外,绿色制造体系更加完善,累计创建13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8个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6户国家级绿色供应链企业。
智能煤机舞动“乌金”,光伏组件闪耀晴空,数字线条串联起产业脉络……五年耕耘,五年蜕变,山西工业正以蓬勃向上的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荣光。
延伸阅读
我省全面推进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在11月14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上,省工信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刘勇表示,“十四五”期间,我省始终将两化融合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任务与具体实践,以融合推动发展、以融合促进创新,两化融合呈现出“信息通信基础更坚实、数字转型成效更优异、智能制造赋能更强劲”的特点。
实施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增量提质工程,5G基站建设任务已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目标,并对高铁、高速公路沿线的通信网络进行了全面升级,有效扩大了网络覆盖范围,提升了运行效率。按照国家标准,1万标准机架即构成一个超大型数据中心,而我省当前51.4万架的总规模,意味着拥有强大的集群化算力资源。
扎实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全面落实国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推动工业化和数字化实现深度融合。编制全省两化融合地图,引导1754户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贯标数量位居全国第7位。太原、长治、晋中成为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14户企业进入国家5G工厂名录。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赋能工程,持续推动企业智能化升级,初步构建了集标准引领、诊断服务、试点示范、智能工厂培育于一体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截至目前,全省共培育基础级智能工厂182家,先进级智能工厂76家,卓越级智能工厂5家,为145户链上企业、276户专业镇企业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
我省推动
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取得新成效
记者从11月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为切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我省工信系统按照省政府印发的《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细化制定企业技术改造指导目录、激励方案,全力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省工信厅副厅长李鑫介绍,一是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以对标改造、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先进产能占比为重点,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我省工业产品结构逐渐向中高端拓展。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推进技术突破转化、完善产业配套、深化场景应用为重点,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三是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出台《山西省制造业领域设备更新工作方案》,以先进设备升级、数智深度赋能、绿色装备推广、本质安全提升为重点,推动企业设备更新。2024年全省工业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0.8%,快于工业投资3.1个百分点,有效提升企业设备的整体水平。四是发挥投资带动效应。“十四五”以来,省级技改资金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累计为2686个项目提供86.8亿元支持,重点扶持具有引领性、标杆性的项目,撬动项目总投资达758亿元。2021年至2024年全省工业投资年均增长5.1%,有力推动了各类项目落地建设实施。
全省在做强龙头链主企业方面
持续发力
传统产业焕新发展,新兴产业动能加速。省工信厅副厅长尚阿浪在11月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2年开始,我省全面推行产业链链长制,着重做强龙头“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上下游企业,聚焦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持续开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工作,如今,全省产业链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规模体量持续扩大,我省不断强化重点产业链的培育力度和重点项目的建设推进,2022年10条产业链总营收3885亿元,经过两年快速发展,2024年跃升至16条产业链总营收7099亿元,“链主”企业的数量从最初的20家迅速增加至41家,链上企业的数量从441家大幅增至774家;产业生态逐步优化,我省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产业集聚效应愈发显著,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培育机制持续创新,探索形成“政府制定政策、园区负责服务、链主引进企业”的“政府+园区+链主”招商模式,强化“链主+链核+专精特新”协同培育,推动“链主”企业将中小企业纳入采购体系。
山西在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
交出亮丽答卷
“‘十四五’以来,省工信厅全力推动工业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降低,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在11月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工信厅副厅长张晓蕾介绍了近年来我省在工业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方面采取的举措。
扎实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聚焦钢铁、焦化等能源消耗较大的行业,通过技术升级和流程优化,推动这些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水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快构建省级绿色制造培育体系,目前已成功培育71家省级绿色工厂、3个绿色园区和5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形成了国家与省级梯度互补、覆盖更广的绿色制造格局,带动了全省整体绿色制造水平的提升;全面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动工业固废规模化、高值化利用,推动中能建千万吨级煤矸石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开发了石油裂化催化剂等新产品,培育了25户废钢、废轮胎等规范条件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1195万吨,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新兴固废综合利用,打造传统与新兴固废并重的多元化资源利用体系。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