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50岁的秦始皇去世。 临终时,他命人将遗诏口述下来,指示当时在上郡的长子扶苏赶回咸阳,主持自己的葬礼并继承大秦帝位。 关于继位问题,秦始皇曾困惑了许多年。在大秦的传统中,君主即位后必须尽快确定太子,以保证皇位传承的稳定。 以往的例子显示,秦昭襄王继位后,便立了安国君为太子。虽然安国君在位只有短短三天,但早已确立了秦异人作为太子的身份,秦异人继位后不久便确认了嬴政的太子地位。 然而,当轮到秦始皇时,他一直未能确定太子,这成为了他一生中的一大遗憾。未能及时明确继承人,导致赵高有了机会篡改遗诏,支持胡亥继位,最终造成了秦朝在二世治下的迅速衰败。
秦始皇未设太子的原因复杂。首先,作为一位铁腕政治家,他从小就目睹了国家的动荡与母亲赵姬与嫪毐之乱事件,这让他变得更果断、更专制。他极度专注于统一大业,不愿分散过多的权力来设立太子。 而在统一天下后,秦始皇曾考虑让扶苏继位。扶苏是嫡长子,并且深得民心。然而,在扶苏反对坑杀方术士事件后,秦始皇极为愤怒,将扶苏调离咸阳,派往上郡。 但扶苏赴上郡并非贬职,实际上,这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岗位。他在蒙恬麾下,负责北方防线,带领一支30万人的精锐部队,肩负着抵御匈奴的重任,驻扎在如今山西榆林一带。 秦始皇让扶苏到上郡,不仅是为了警告他,更是一次锻炼,并且同时在暗中考察胡亥是否能继位。事实上,秦始皇早就考虑过胡亥的继承问题,尤其是在第五次巡游时,秦始皇把胡亥带在身边,更多是想对他进行暗示和考察。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的每次巡游实际上也是暂时将政务转交给他人,但他依然全程掌控局势。 然而,经过十个月的观察,秦始皇最终对胡亥失望,认为他过于稚嫩,无法承担大秦的未来。尽管扶苏与秦始皇之间有些分歧,秦始皇依然认为扶苏稳重并且深得民心,是最适合继位的人选。 但谁也没想到,秦始皇的去世来得如此突然。尽管他早已准备好了召扶苏回咸阳的遗诏,秦始皇的突然去世让遗诏未能及时传递出去。赵高趁机篡改了遗诏,扶立胡亥继位,导致扶苏和蒙恬遭遇毒手,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沙丘之变。 许多人以为赵高能操控政权,一定位高权重,可能是丞相。然而事实是,赵高当时仅仅是中车府令,负责管理皇帝的出行,类似于现代的小车队长,甚至不算一个真正的高级官员。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赵高被称为大秦第一太监,但这个称呼并不完全准确。在先秦时期,宫廷里负责事务的官员统称为宦者,而太监并不指阉人。因此,赵高只是一个宫廷中的低级官员。 尽管如此,赵高凭借聪明才智和巧妙手段,在宫廷权力斗争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了大秦政权的关键人物。赵高篡改遗诏并非只是为了个人利益,背后还有更深的原因。扶苏继位后必定会重用蒙毅和蒙恬,而这两人与赵高之间曾有深仇。赵高在秦始皇时期曾因触犯大忌被蒙毅判死刑,但由于秦始皇庇护,赵高才免于一死,从此与蒙毅结下了仇怨。 若扶苏继位,赵高必定会面临被报复的危险。为了保命,赵高决定采取极端手段。他篡改遗诏,支持胡亥继位,同时将扶苏与蒙恬逼死。 赵高迅速销毁了原本应传达给扶苏的遗诏,并假借秦始皇的名义重新发出了诏书,指责扶苏和蒙恬无能,命令他们自尽。为了避免暴露,他控制了身边信任的人,顺利摧毁了扶苏和蒙恬的势力。 然而,赵高这一做法极为危险。一旦有人核实遗诏,或者蒙毅回到咸阳,赵高的一切阴谋都会暴露。为了避免暴露,赵高拖延了时间,稳妥地控制了信息流通。他通过制造秦始皇依然在世的假象,将扶苏自尽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 最终,扶苏和蒙恬双双死去,赵高也顺利地将胡亥推上了皇位。 不过,赵高的这系列举动并非没有风险。扶苏与蒙恬之死引发了朝廷内外的广泛质疑,一旦真相暴露,赵高的所有努力将前功尽弃。 尽管如此,赵高最终还是通过沙丘之变成功掌控了大秦帝国的政权。然而,他的胜利并不长久。随着李斯与赵高之间的矛盾加剧,赵高最终借胡亥之手除掉了李斯,自己登上了丞相之位。 然而,此时的大秦帝国已经走向了崩溃的边缘,赵高的逆转并未能改变秦朝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