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走进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碳纤维预浸料生产车间,总经理王文义正和技术人员探讨T1100级碳纤维预浸料生产工艺。
2002年,王文义加入光威,自此,二十年如一日耕耘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发一线。2022年,王文义担任第十四届威海市政协委员,这个新身份,让他在专注研发与管理的同时,开始思考,还能为行业、为社会做些什么?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研发带头人带领团队攻关“高精尖”
碳纤维被誉为“新材料之王”。面对行业的飞速发展,作为研发团队带头人的王文义,深刻体会到肩头的责任与时间的紧迫,他坚信唯有持续创新,才能抢占技术制高点。
两年前,光威复材参与了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T1100级碳纤维研发,“T1100级碳纤维是目前行业内最高端的第三代碳纤维材料,能够满足下一代装备的材料需求,而且这一次的研发与以往也有不同,在研究材料本身之余,我们还要攻关成型工艺、成型装备。”王文义介绍。
回忆起初到光威时,企业遭受国外厂商“通知性涨价、赏赐性供给”的不公平待遇,再到如今,光威实现了碳纤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这背后是王文义和研发团队夜以继日的坚持。“碳纤维研发的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复杂的工艺,工艺控制点达数千之多,在没资源、没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不分白天黑夜地钻研技术方案,不断开发、验证、测试。”王文义说。
最难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王文义直接吃住在车间。他曾连续上了50天白班,随后又上了40天夜班。正是靠着这股拼劲,在光威的20年间,王文义参与了T300、T700、T800、T1000到T1100的系列研发。一次次的突破,让光威碳纤维站在了碳纤维产业化应用的世界级赛道。
这几年,王文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在牵头研发之余,还要负责企业的管理运营。作为技术出身的管理者,王文义深知企业的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今年以来,面对行业内日趋激烈的同质化竞争,王文义带领团队沿着“向新而行、以质求进”的总方向,推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智能数改和高质量发展。
今年年初,光威预浸料智能工厂投入使用,自主研发的全自动生产线实现了对预浸料生产的全流程数字化控制,AGV运输车在车间内来往穿梭,运输装卸着碳纤维原料和预浸料成品。
“二十年,光威碳纤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只有不断地做优品质,才能推动碳纤维应用场景向高端化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王文义说道。
从车间“传帮带”到乡村“助农人”
深耕履职沃土 展现委员担当
“精度的毫厘之差就可能让我们多走好多弯路……”在光威复材碳纤维设备研发车间,王文义带领着研发团队进行新一轮的实验测试。
丛庆是参与实验测试的一员。2016年,他从哈工大硕士毕业,眼下,已经成长为光威研发团队的骨干成员。“王总也是技术出身,我们研发人员受王总影响很大,他对产品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他要求我们所有研发生产环节都必须做到精确,他是我们的严师,也是我们的益友,他经常指导我们,毫不吝啬地把他积累的经验传授给我们。”丛庆说。
在光威复材,经常能够看到王文义手把手指导新人、与年轻工程师一起商讨工艺改进的画面。在他的带领下,光威逐渐形成了互相学习、以老带新的良好风尚,累计获取专利1000余项,真正实现了“传火于众、星火燎原”的人才效益。
担任市政协委员以来,王文义围绕支持企业在异地建设研发机构、推进我市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发展高端装备、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招商稳商等议题,提交了6件具有前瞻性的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同时,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带领企业连续5年为我市部分乡村提供物资援助,连续十多年在周边乡村采购农产品。“我们企业有两千来号职工,每天的工作餐需要采购大量的食材,十余年前,王总就提出了尽量在周边乡村采购,让农户不用再冒风冒雨地蹲摊蹲点。”光威复材行管部长刘肖光说。通过“援助物资”和“采购食材”,他为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找到了一条可持续、有温度的道路。
从突破“卡脖子”技术的生产车间到建言产业发展的政协会场,当个人奋斗与“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王文义的每一步前行都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政策东风扬起,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我不仅要带领团队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领域上攀登新高峰;更会履行好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的职责,倾听产业人员心声,把一线实践中获取的问题和积累的实战经验转化为更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破题思路’。”王文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