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敢造反,而朱棣手握重兵却不敢造反,这其中的原因其实非常值得探究。大家可能会好奇,为什么这两位历史人物有着如此不同的选择?事实上,当年朱棣并没有一开始就有造反的想法,甚至在明太祖当皇帝的时候,他根本没有打算过要做什么。
明太祖在位时,对大臣们相当苛刻,利用几个大案子处理了很多开国功臣。在所有开国皇帝中,明太祖是诛杀功臣最多的皇帝,权力运用上也显得非常严厉。然而,尽管他在政治上做得极为强硬,但他对自己的儿子们却是非常宽厚的。他将自己的儿子们都封为藩王,赋予了他们很大的特权和地位。这样做的背后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实是为了让儿子们感受到自己也有可能统治天下的权力。所以,朱棣在当时并没有想着要去反叛自己的父亲。 朱棣是太祖众多儿子中最能打仗的一个,父亲太祖和他长期在战场上并肩作战,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太祖也很看重朱棣,因此将他派往边疆负责防御蒙古。在边关多年的历练,让朱棣深得父亲的信任,父亲对他的期望也很高。可以说,朱棣当时并没有任何造反的念头,因为他知道自己和父亲的关系非常紧密,也没有理由背叛父亲。 然而,到了朱允炆即位后,局势发生了变化。如果不是因为大臣的挑唆,朱棣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想着造反。朱允炆试图削弱藩王的权力,导致了朱棣对皇权的威胁感知,这才让他产生了反叛的想法。李世民的情况则与朱棣完全不同。唐朝的王爷们并没有太多实权。李世民的父亲唐高祖即位后,虽然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李世民并未因此满足。他早年在父亲征战江山时,积累了非常高的声誉,且在军中拥有广泛的支持。这让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权力和影响远不止于一个王爷。 当唐高祖坐上帝位后,李世民很快就失去了自己原本拥有的权力,尤其是那些原本支持他的军队和集团成员。虽然他名义上仍然是王,但实际的权力早已被削弱,生活上的落差令他感到难以接受。李世民因此迟迟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而这种落差成了他日后决定反叛的根本原因。 李建成,这个李世民的哥哥,深知自己失去权力后将无法得到父亲的原谅,因此,他决定采取行动,不惜一切代价确保自己能够稳坐王位。这也直接导致了李世民在矛盾激化后,不得不采取了极端手段。最终,李世民杀害了自己的哥哥,并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退路,只能通过逼迫父亲退位,才能确保自己得到安全。正是这种复杂的父子关系和权力斗争,造就了李世民选择反叛的局面。 这就是李世民与朱棣之间的不同——朱棣在父亲太祖的庇护下,并未感受到极大的威胁,而李世民则在父亲唐高祖的统治下,因失去权力而深感焦虑,最终走上了造反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