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环球网资讯)
来源:环球时报
《韩国时报》11月11日文章,原题:ChatGPT是礼貌终结者吗 近日,我做了一项对于人工智能态度的测试,结果称我为“谨慎乐观”。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正好印证了这个结果。
一位同事此前指导我如何使用一个聊天机器人。“不用跟它客气”,他边说边删除了给ChatGPT指令中的“请”字。“说‘请’纯粹是在浪费它的精力和资源。要直接一点。”
ChatGPT生成初稿后,我的同事在一长串后续指令的结尾处用全大写英文写道:“你完全可以做得更好。”我心想,“这语气可真冲”。聊天机器人常被比作拥有出色能力、但需要具体指导的实习生。然而,现在的感觉更像是我们作为训犬师在呵斥小狗,或是教练训斥错失了防守机会的球员。
如果人们开始对一个“类人型”的助手停止使用礼貌用语,那他们在与其他真人交谈时,是否也会变得不那么礼貌?礼节与风度是习惯,一旦养成,便成为人们的第二天性。如果使用AI最终成为“第二天性”,这会淡化人际关系中需要的那些小小礼仪习惯吗?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给同事发送满是命令语气的短信或邮件,就算不违反公司规定,也绝对无法当选年度优秀员工。人工智能对话会让粗鲁行为常态化吗?
我试着用得体的措辞向同事提问:“聊天机器人能识别大写字母代表强调和紧迫感吗?”他的回答非常直接:“能,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就是对它大喊大叫。”我心中一沉。难道我们这个时代中最具变革性的技术,在助长这种风气吗?
几小时后,我在一家比萨店与妻子共进晚餐。听着舒缓的音乐与旁人的低语,一切看似寻常,直到我抬头看见一个人形机器人。我从未料到会在一家历史悠久的披萨店里“邂逅未来”。
晚餐后,我们步行两个街区来到一家酒吧,此行是为了观看友人的演出。曲间他用多种语言向观众致意,随后又用不同语言说了一串词语,包括我在内的全场观众都困惑不已:他究竟说了什么?
他解释道,他说的是旅行时最该记住的词汇:“请”“谢谢”和“对不起”。这是当天第二堂关于“智慧”的课,只是这次是真实的,源于人类经验。他说的简单词汇中传递的尊重,虽微小,却是我们与他人相处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二天早上,我离开地铁上楼梯时,前面的女士突然停下脚步并改变行走方向,差点和我相撞。她十分抱歉地说:“不好意思。”我自然而然地回应:“没关系。”
或许随着AI进步,我们可以教机器人坚持要求被礼貌对待,而不是让人类抛弃礼貌。对此,我持谨慎乐观态度。(作者弗兰克·巴里,肖震冬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