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苏木 文丨苏木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今年网上一组照片吵翻了天:西藏墨脱县果兴安置点,一排排红砖蓝顶的房子整整齐齐,太阳能路灯崭新发亮,街道干净得能照见人影,可镜头扫来扫去,就是没几个活人。
评论区里立刻炸开锅:又是形象工程、这么好的房子空着,纯属浪费资源。
可当这些质疑传到要搬进去的村民耳朵里,他们却急了:这哪是空楼?这是我们的救命房,是载着全家活下去的方舟!
要明白这话的分量,得先去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深处走走,那里才是多卡村、农烈村村民祖祖辈辈的家。
说句实在话,那地方是真漂亮,云雾绕着青山,江水唱着歌,可漂亮当不了饭吃,更挡不住天灾。
峡谷里的日子每一步都踩着生死线
过去在峡谷里生活,危险是家常便饭,山体滑坡一年能来十几次,刚修的路没几天就被泥石流冲得稀烂,村民们出门全靠运气。
生活物资更别指望,全靠马帮驮,翻三座山、走三天路才能送到,大米白面都是奢侈品,冬天想吃口新鲜菜比登天还难。
靠小水电站断断续续供电,晚上灯泡忽明忽暗,自来水得去几公里外的河边挑,遇上暴雨,河水浑浊得根本没法用。
最让人心疼的是孩子,上学对他们来说不是读书,是闯险关,单程要走六个小时,山路又陡又滑,雨天全是泥坑,摔跟头是常事。
扎西大叔还记得,有次雨天送女儿去学校,父女俩摔了七八跤,女儿的书包摔破了,课本泡在泥水里,哭得撕心裂肺。
成年人的恐惧更直接,和死神掰手腕,村里没有医生,连个像样的药箱都没有,2018年,村民卓玛难产,疼得满地打滚,家人急得直哭,最后没办法,用藤筐把她绑住,几个人轮流抬着,在山路上狂奔四个小时才找到卫生院,差一点就一尸两命。
从舍不得到盼着搬:红砖房里有奔头
所以当干部来动员搬迁时,村民们心里比五味瓶还杂,祖辈的土地、住了一辈子的老房子,哪能说丢就丢?
可一想到峡谷里的苦日子,又实在熬不下去,干部们没多说,直接组织大家去安置点看,这一看,彻底改了所有人的想法。
安置点选在地势平坦的219国道边上,远离了滑坡区,安全得很。
房子是红砖盖的,保暖又结实,屋顶全装了太阳能板,既能发电又能供暖,再也不用怕停电了。
设计师想得特别细,知道村里老人多、孩子小,特意把台阶修得矮,道路拓得宽,推个婴儿车、拄个拐杖都方便。
更让大家激动的是,安置点里学校、卫生院、小卖部全配齐了,孩子上学出门几分钟就到,生病不用再往山外跑。
国道边的新生:日子从熬变成闯
从峡谷搬到国道边,不光是换了个地方住,更是换了种活法。
以前守着几亩薄田,种点青稞土豆,人均年收入不到三千块,现在靠着川流不息的国道,赚钱的门路一下子多了起来。
年轻人脑子活,先动了起来,扎西的儿子买了辆小货车,跑运输拉货,往返于墨脱和周边县城,一个月能赚好几千。
村里的姑娘卓嘎把自家二楼改成民宿,摆上家里的手工艺品,接待来往的游客和司机,生意红火得很。
还有几个小伙子学着开直播,拿着手机去山上拍挖松茸、采灵芝的过程,把山货卖到了成都、上海,价格翻了好几倍。
外来的老板也闻着味儿来了,湖南的李老板开了家川菜馆,味道地道,成了过路司机的歇脚点。
还有卖日用品、修汽车的店铺,一个个开了起来,热闹得像个小集市,最让村民们开心的是,快递能直接送到家门口,运费国家还补贴,小卖部里的方便面、矿泉水,价格和内地大城市差不多,再也不用为买东西发愁了。
变化最大的是下一代,新学校有平坦的操场,孩子们能在阳光下跑步、打球,再也不用在悬崖边上追逐打闹。
从重庆来的支教老师张敏,原本合同到期要走,可看着孩子们课间围着她问山外面是什么样的好奇眼神,最终留了下来。
结语
要是只说民生改善,那还小看了这些红砖房,打开地图就知道,墨脱在祖国的西南边境线上,这些安置点,不光是村民的家,更是国土的活坐标。
和边境另一边的印度村庄比,这边的差距一眼就能看出来:那边是破旧的茅草屋,这边是整齐的红砖房。
那边没水没电,这边太阳能灯亮到深夜,那边孩子没学上,这边学校里书声琅琅。
每到晚上,安置点的太阳能灯一排排亮起来,温暖的光洒在边境线上,就像一道沉默却坚实的界碑,告诉所有人:这里是中国的土地,这里的中国人,活得安稳又有尊严。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走,去墨脱!看通车十年,墨脱迎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