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特自传中,我被他的一个观点所吸引,他说“对凿子而言,最重要的部分便是刃口”。
试想,一把没有刃口的凿子,不管它造型有多精巧,选材有多上乘,锻造有多高超,它都算不上一把真正的凿子,因为它失去了作为凿子的核心属性。
福特的T型车聚焦核心功能,通过规模化制造将售价从850美元降至400美元,累计销量突破1500万辆,汽车也从奢侈品转变为大众消费品。更重要的,福特本人聚焦于人的社会属性和家庭属性,他在1914年将工人工资从2.34美元/天提高到5美元/天,并缩短工时至5天,8小时,形成现代标准工时制度,同时大幅改善了员工的福利。
福特,这位在科技界、政商界、经济界都拥有巨大潜力的明星人物,本可凭借才华在多个领域崭露头角,却始终“沉迷” 于内燃机研发与汽车制造,他握紧 “汽车产业化” 的核心刃口,用流水线生产重塑了工业格局。这份对刃口的坚守,在 AI 重构产业、竞争走向内卷化、无序化的时代,愈发凸显其真理光芒——无论是商品、企业还是个人,唯有聚焦于刃口,方能破局前行。
2025 年的消费市场正经历深刻的价值重构,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回归到刃口。那些曾靠噱头收割流量的品牌,无论何等 高端,终究因偏离核心需求而被抛下神坛甚至被市场抛弃。曾凭借 “厄瓜多尔粉钻”“雪糕刺客” 等概念爆红的钟薛高,曾主打 “健康饮食”“亲子空间” 的某知名餐厅,最终都是败在了自己的刃口上,客流锐减、差评如潮,甚至黯然闭店。正如福特若分散精力于其他领域便无法铸就汽车传奇,商品一旦偏离 “解决用户核心需求” 的刃口,再花哨的噱头也只是昙花一现,终究毫无价值。
刃口逻辑,同样贯穿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企业竞争早已告别 “规模制胜” 的粗放时代,核心刃口是少量多样化生产和针对客户痛点的解决方案。西门子 Industrial Copilot 以 “人机协同编程” 为刃口,用自然语言操控设备,将汽车厂故障诊断时间从 45 分钟压缩至 8 分钟,错误率下降 73.5%。近些年普及的MES系统以生产过程的数字孪生为刃口,解决了生产过程的可视化和计划、库存的可控化。
这些企业正如福特坚守汽车领域,没有在多元业务中迷失,而是聚焦行业核心痛点 —— 企业若像钝凿般分散精力,即便拥有先进设备和庞大团队,也难敌聚焦核心解决方案的 “锋利对手”。
刃口理论体现在个人身上更显关键。当AI 技术迭代让全球 未来50% 的工作任务发生结构性变化,个人的刃口已进化为 “精准解决复杂问题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在于既能驾驭技术工具,又能解决技术工具无法应对的复杂决策问题。 这恰是个人刃口的核心要义。
站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也许有人会对福特这句话提出质疑,手机的刃口早已不是电话,而是移动电脑、购物设备、导航终端的集合,这不背离了福特所说的核心功能? 其实不止手机,任何产品都在不断迭代和进化,马车变成汽车,帆船变成轮船,就连社会、思想、审美也在不断变化。狩野纪昭 的Kano 模型将商品质量划分为基本质量(必备功能)、一元质量(越好越满意的功能)和魅力质量(超出预期的功能),而随着商品成熟,原本的一元质量与魅力质量会逐步转化为基本质量。手机的基础功能在扩大,但核心刃口始终是 “高效解决信息连接”,所有拓展功能都围绕这一核心刃口展开。
同样,3D打印或激光切割也许会让未来的凿子变成和现在完全不同的样子,但如果还叫凿子的话,那么对它而言,最重要的部分仍是刃口。
2025 年的时代命题清晰而深刻:无论是消费市场的需求重构、企业竞争的效能革命,还是职场变革的能力升级,都在印证福特的远见与实践 —— 刃口是解决问题的核心,聚焦是高效突破的前提。这不仅是福特留给我们的启示,更是 2025 年每个市场主体都应践行的生存法则:以刃为锋,向心而行,方能在时代的 “木头” 上,凿出属于自己的深刻印记。
凿子也给了我们其他更多的思考,比如凿子如果我们想做好任何工作,为何不能像凿子锋利的刃口一样,全力以赴,集全力于一点,用最迅速最省力的方式完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