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百万块湛蓝色的光伏板阵列在金色沙海中绵延起伏,宛如一片“蓝色海洋”。这条宽度约5公里的“光伏长城”在沙海中筑起一道绿色屏障。但这背后却面临着不小的运维挑战。
为兼顾生态修复与发电效率,光伏板需离地1.5米以上,这样板下的种植养殖才有充足空间。高度提升增加了维护检修难度。一个100万千瓦的光伏治沙电站,包含200多万个关键设备。传统的人工巡检完成一次全面巡检需要180天,并且通过目视无法检测热斑现象、旁路二极管故障等潜在安全隐患。
“无人机技术的应用,让这个难题有了破局之道。”11月10日,在库布其沙漠的“智护每一度绿电”活动上,大疆行业应用能源行业负责人宋天奇向大家介绍了无人机技术在新能源基地建设和生态治理中的创新应用。
光伏组件具有相对恒定的工作温度,无人机能够通过红外热成像相机在高空以色温差异直观呈现光伏组件表面温度分布,通过热斑等识别异常,并对光伏板进行全方位、高速、无死角检测。
“工作人员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登录管控平台对无人机进行任务下发。”现场工程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值班人员在控制室指挥无人机自行起飞,在智控平台的引导下飞往指定光伏区域,进行图像采集、故障识别,完成巡检后自动生成报告。”
在库布其沙漠的多个新能源场站,三峡集团引入了大疆机场和无人机,无人机智能巡检不仅解放了人力、大幅提高了巡检效率,也保障了巡检的精准度,识别故障准确率达95%以上。
“传统的人工巡检的模式下,巡检过程需要2组人员,每天采取手持红外设备,最多能实现1000块左右的光伏组件。”三峡蒙能科技创新与数字化部刘畅说,“无人机自主巡检情况下,以先导光储电站为例,平均每日巡检约30000块光伏组件,整站巡检完毕用时36天,效率较人工提升26倍以上。”
科技与生态在库布其沙漠深度融合,光伏板不仅是能源载体,更成为生态修复的助力者。光伏板的遮阴作用能有效降低地表温度,减少水分蒸发,板下生长的植物又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饲草。
“无人机通过持续地数据观测给光伏治沙工作带来了更详实的数据支撑。”大疆行业应用能源业务代表于洋洋说,“这些数据成为评估治沙成效、优化植被配置与调整治理策略的重要工具,使得运维与科研团队能够对局部沙丘活动、植被恢复与光伏设施运行状态进行长期观测与量化评估。精准补植显著提升植被存活率,为今后的治沙工作指明了具体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