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26号台风“凤凰”对泉州市影响逐渐减弱,泉州海事局于11月13日10时解除防台应急响应,并做好船舶疏港通航、港口复工复产工作。
强化信息互通 引导有序复航
加强与气象部门沟通联系,通过VHF、微信工作群、电话等方式第一时间向港航企业、代理、避风锚泊船发布防台响应解除信息和复航安排,提前对接进港计划申报,同时提醒警惕寒潮大风天气对船舶安全生产的影响。
细化疏港方案 分级分类疏导
综合评估锚地、航道及避风区域船舶数量、类型,精准制定分时、分段、分类疏导方案,明确重点任务。运用VTS、AIS、CCTV等信息化手段,实时掌握船舶动态,重点加强对泉州湾、湄洲湾等重点水域的交通组织,错开渔船集中出港高峰期,谨防商渔船碰撞风险。
强化现场巡查 保障通航畅通
组织执法力量开展水上巡航和陆域巡查,加强对各湾主航道、码头、锚地海底管线等重点水域的巡查,及时清除碍航物,重点关注助航标志位置和工作状况,确保通航环境安全畅通。
优化民生服务 畅通物资运输
恢复泉金航线、肖厝-惠屿岛渡运航线,对电煤、液化天然气、粮食等民生物资运输船舶实行优先审批、优先引航、优先靠离泊,最大限度减少台风期间对供应链的影响,保障港口生产尽快恢复常态。
当前台风影响已逐步减弱,辖区水域通航条件逐步恢复,但台风过后水域环境复杂、安全隐患仍需警惕。
船舶通航
全面排查 谨慎航行
船舶安全自查先行
复航前,船舶需全面检查船体结构、通讯导航设备(AIS、GPS、甚高频等)、动力系统及救生消防设施,确保设备完好、功能正常;重点排查锚机、缆绳、系泊设备等关键部件,避免因台风损坏导致航行或系泊风险。
动态掌握通航环境
密切关注海事部门发布的航行警告、气象水文预报及水域通航信息,了解辖区内是否存在漂浮物、碍航物,以及航道水深、水流变化等情况;避开台风过境后可能出现的浅滩、渔网漂移等危险区域,严禁冒险航行。
规范报告与通讯
船舶进出港前需按规定向海事部门办理进出港报告,及时与海事、周边船舶沟通动态,遇突发情况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第一时间向海事部门报告。
港口复工
隐患清查 有序复产
港口设施安全评估
港口企业复工前,需组织专业人员对码头泊位、装卸设备、仓储设施等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排查结构受损、设备松动等隐患,确保设施设备满足安全生产条件后方可恢复作业。
作业现场安全管控
复工初期合理安排作业计划,避免超负荷运转;作业人员需规范佩戴防护装备,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尤其注意货物装卸过程中的稳控,防止因货物移位引发安全事故;遇大风、降雨等不利天气,及时暂停露天作业,保障人员与设备安全。
应急准备不松懈
港口企业需重新核查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应急通道畅通。加强与海事、应急管理等部门的联动,强化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保证一旦发生险情能快速响应、有效处置。
船员操作
强化防护 严守规程
提升安全防护意识
船员应熟悉船舶应急预案,避免因麻痹大意引发安全事故;在甲板作业时务必系好安全绳,穿戴防滑鞋,防止因甲板湿滑或杂物堆积导致滑倒、绊倒。
做好健康监测与防护
台风过后环境潮湿,易滋生细菌,船员需做好船舶生活区清洁消毒,保持通风干燥;密切关注自身及同事健康状况,若出现不适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船员身心健康。
供稿人:交管中心 柴磊
党群工作部 张萍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