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将在10至20年内取代‘绝大部分人类工作’。”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DeepSeek资深研究员陈德里发出了这样的警示。
他清晰勾勒出AI对社会影响的三阶段演进路径:未来3-5年是“蜜月期”,人类与AI协同创造更大价值;5-10年内岗位替代加速,失业风险上升;10-20年后,社会将面临大规模岗位被取代后的秩序重构挑战。
陈德里强调,这一预测“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AI正从工具向“智慧主体”转变的根本性变革。
智慧主体:不一样的革命
陈德里指出,本轮AI革命与历次工业革命有本质区别。
在传统技术革命中,智慧主体始终是人类,而AI革命中,机器本身正在成为“智慧主体”,甚至可能在未来超越人类智能。
何为“智慧主体”?根据人工智能领域的定义,主体(agent)是指能够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通过效应器作用于环境的自动执行实体。
它具有自治性、交互性、协作性、可通信性和长寿性等特征。
当机器不再仅仅是工具,而是能够自主感知、决策和行动的智能体时,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远超以往任何技术变革。
陈德里在“六小龙乌镇对话”中表示:“当技术迈过关键节点后,会迎来跨越式发展。”AI革命还处于上半场,甚至是上半场的早期阶段。
替代路径:从蜜月到重构
陈德里为AI的社会影响设定了明确的时间线。
短期3-5年内,人类与AI将处于“蜜月期”,AI作为人类能力的延伸,可解决更复杂问题创造更大价值。
这一阶段,人类能力与AI能力结合,能实现 “1+1>2”的效果,人类可以用AI去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创造更大的价值。
中期5-10年,AI将开始取代部分人类工作,失业风险上升。陈德里呼吁科技企业在此阶段应主动担当“吹哨人”角色,预警社会风险。
长期10-20年,社会将面临大规模岗位被取代后的秩序重构挑战。科技公司需要承担“人类守护者”责任,确保人类安全并参与社会秩序重塑。
就业影响:数据与趋势
AI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已初露端倪。一项调查显示,3/10的公司计划在2026年用AI取代员工。
该调查覆盖了1250名美国企业领袖,结果显示,1/5的企业已经在2025年用AI替代了部分工作岗位。
在计划进行AI相关裁员的公司中,59%的企业打算削减至少10%的岗位,10%的企业预计AI将取代一半或更多的员工。
最可能被AI替代的职位包括客户支持(54%)、行政/文职(49%)和IT支持(47%),这些恰好是AI已被广泛应用的领域。
人机协作:工作模式之变
面对AI带来的挑战,人机协作成为关键应对策略。陈德里认为,短期3-5年内,人类与AI将处于蜜月期,人的能力加上AI的能力,可以实现“1+1>2”的效果。
AI不仅替代岗位,也改变工作方式。数据显示,86%的公司认为AI正提高员工生产率,超过一半企业期望使用AI的员工能产出“更多”或“明显更多”的工作。
“与其追求‘更多工作’,不如更聪明地工作,”AIResumeBuilder.com的职业顾问Rachel Serwetz表示,“如果您的角色并非为通过AI实现更高产出而设计,那么与管理者协调出切实可行的期望就非常重要。”
治理挑战:构建全球AI治理体系
AI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治理挑战。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期间发布的《为人类共同福祉构建全球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体系》报告指出,全球AI治理存在结构性局限。
报告认为当前面临几个关键问题:如何应对AI带来的技术安全风险及其衍生风险的不确定性;如何平衡不同国家在发展阶段、制度文化、治理能力及治理诉求方面的差异。
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专委会主任委员曾毅表示,AI安全与治理的国际合作已成为重要的全球公共议题。
面对技术的快速演进和各国发展的不平衡,国际社会需凝聚共同的风险认知,建立一致的行动框架。
法律保障:AI向善的法治护航
以法治护航人工智能科技向善成为共识。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要“探索形成智能向善理论体系”。
专业声音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价值原则已成为人工智能治理的基本共识。
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傅琳凯等人指出,我国现有法律监管体系在应对AI风险方面仍有滞后性。
虽然已出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但对AI快速迭代与复杂应用场景,仍存在空白与不足。
专家建议,推进人工智能治理法治化,引导和规范AI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确保人工智能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