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在科技创新领域,围绕国之所需,敢于先试先行,是北京不变的行动哲学。“资源所在就是责任所在。”北京有条件、有能力也有责任率先挺进无人区,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上做出更多贡献。接力奋斗、勇立潮头,向着世界科学高地奔跑,北京必将成就更多传奇。
“北京要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就要有更多引领性创新,不要跟在别人后面,要搞原始创新。”国际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丘成桐近日接受专访,在谈及北京科技创新的“头等大事”时,他表示,引领创新更为重要。 (相关报道:)
在科技创新领域,围绕国之所需,敢于先试先行,是北京不变的行动哲学。从我国第一颗卫星诞生,到我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建成,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到孕育出第一家互联网企业, 峥嵘岁月中北京紧跟国家战略,实现了多项“第一”,探索了数不清的“首创”,在国家发展日志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北京印记。再看今天,全球最快高铁从怀柔科学城“跑出”;“天机芯”、量子直接通信样机等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加速涌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拔节, 在国家砥砺前行的征程中,北京依然是“头雁”。
2025年3月28日,在中关村展示中心常设展上,参观者听取“北脑一号”“北脑二号”智能脑机系统介绍。新华社发
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再次指明了科技创新的前进方向——紧抓“从0到1”的突破。放眼整个人类科技文明的金字塔,原始创新始终是基石,可能带来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的重大变革。那些“卡脖子”问题,根子也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搞清。此外,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在很多领域已处于世界前列,并跑乃至领跑,意味着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供借鉴,可以说已进入无人区。 正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谁能够率先定义新赛道、绘制属于自己的地形图,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丘成桐院士所言的引领创新,是对北京过往成绩的精准描述,也是对北京未来发展的真诚期许。 “资源所在就是责任所在。”北京本就科教资源丰富,汇集90余所高校、1000多个科研院所,基础研究人才密度、投入强度等均居全国首位。如今,经过多年努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也日益积淀了雄厚的产业基础、丰厚的创新土壤、浓郁的创新氛围、高度富集的人才资源。大量优质资源决定了,北京有条件、有能力也有责任率先挺进无人区,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上做出更多贡献。
“走别人没走过的路”,需要包容宽松的环境。科技创新本就九死一生,挺进无人区更是前路漫漫、风险重重,结果往往难以预料。可以看到,在一些领域,一直存在“该不该做”“怎么去做”等争议,以及“没有成果怎么交代”的忧虑。因此,很多人更愿意追求“1到N”的技术应用和提升,用技术集成回避关键技术的研发。 要破解付出与回报、快与慢之间的矛盾,尤为呼唤足够的耐心、静心、恒心。几个月前,北京成立了总规模1000亿元、存续期15年的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机器人和信息产业领域,给技术攻关送去“及时雨”。 “静待原始创新开花结果”,有“耐心资本”做支撑,向新而行者就敢坐“冷板凳”、下“十年注”。
“走别人没走过的路”,需要敢闯敢拼的人才。而吸引人才,需要足够的阳光雨露。近些年,从职称评审取消“三唯”倾向,到项目申请去繁就简,相关部门尽力为科研人员“松绑”,让他们心无旁骛、潜心钻研。改革正走向深入,很多红利还有待充分下沉,很多问题北京也在积极探索。比如,2024年通过的《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不仅单设一章聚焦“创新人才”,而且对收益分配机制、技术人员股权和分红激励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再如,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正在推进,让年轻科研人员有机会大胆探索、挑战未知。 不问出处、不设门槛、不唯业绩,给科研人员更多保障和支持,这片活力四射的土地,这个推崇科研、尊重人才的环境,必能吸引并留住更多人才。
上世纪80年代末,依托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第一代同步辐射光源——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建成并投入使用;而今在北京怀柔科学城,世界上设计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即将开启试运行,这束比太阳还要亮1万亿倍的光,将再一次照亮人类探索攀登之路。接力奋斗、勇立潮头,向着世界科学高地奔跑,北京必将成就更多传奇。
来源:北京日报
评论员:郑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