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化名),一天淋浴时,在右侧乳房外上方摸到了一个硬块,虽然不大,但边界模糊,推之不动。“可能是纤维腺瘤吧。”她想。
在男友的坚持下,她来到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乳腺中心找到了吴克瑾主任。经过系列检查,穿刺活检确诊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直径2.5厘米,临床分期为IIA期,基因检测显示BRCA1突变。
吴克瑾介绍,BRCA1/2是重要的抑癌基因,突变携带者终生患乳腺癌风险达50%至85%,患卵巢癌风险也会显著增高,且发病年龄较轻。
小雨接受医生建议,选择乳腺切除术,同时进行双侧乳房重建。然而,术后需要进行辅助化疗,化疗药物会损伤卵巢功能。28岁的小雨,还没来得及生育。
“先化疗还是先保生育力?”在小雨纠结无助时,男友握紧她的手:“不管你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你。”
“我想做妈妈!”小雨认真道。
目前生育力保存手段包括,胚胎冷冻,适用于已婚女性,成功率高;卵母细胞冷冻,适用于未婚女性,成功率相对较低;卵巢组织冷冻,新兴技术,促排卵过程不会明显延迟化疗时间,且研究显示不影响乳腺癌预后。
与男友顺利领证后,小雨开始生育力保存流程,每天需要注射促排卵药物,定期监测卵泡发育。最终,他们获得了8个优质胚胎。
综合治疗结束后,小雨一切稳定,目前正在进行定期随访。
乳腺癌术后何时生育?医生建议,治疗结束后等待2年至3年,这段时间是复发风险最高的时期,也需综合评估肿瘤类型、分期和治疗情况。同时,建议多学科团队(乳腺科、生殖科、产科)共同制定计划。
医生介绍,育龄期乳腺癌治疗具有鲜明特点,核心是在确保肿瘤学安全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对生活质量的需求。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生育功能保存与乳房外形修复。
在治疗决策中,生育力保存是首要关键环节。由于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可能对卵巢功能造成不可逆损伤,因此在制定化疗方案前,需根据患者的婚姻状况和个人意愿,实施生育力保存技术。
乳房重建手术已成为外科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选择保乳手术的精雕细琢,还是在全乳切除后即刻进行乳房重建,目标都是在根治肿瘤的同时,尽可能恢复乳房的自然形态与轮廓,满足年轻患者对自身形体完整性和社会心理健康的深切需求。
医生同时建议女性,每月进行乳房自查,发现无痛性肿块、乳头溢液、皮肤改变、乳头凹陷等异常及时就医;有乳腺癌家族史者应提早筛查起始年龄;治疗期间保持良好心态,配合医生完成规范治疗;治疗后坚持定期复查,做好终身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