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去年的一则消息吗?俄罗斯能够自主生产350nm的芯片了,国内的网友看了,以为新闻报道中的数字多写了个0。可实际情况就是如此,目前俄罗斯的芯片制备工艺正在向着130nm迈进。
而今年的最新消息显示,俄罗斯有望到2030年实现28nm的芯片国产化。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俄罗斯在芯片制造领域的差距跟我国乃至和美国相差还很远。
这不免又会让人想起网上经常出现的另一个问题,俄罗斯已经遭受了西方最严厉的制裁,在芯片领域就不怕被美国卡脖子吗?关于这一点,实际上连这个问题本身都不存在。这就好比问印度,或者是非洲的某个国家,就不怕美国在芯片领域卡脖子吗?
卡脖子的关键原因得有脖子才行,而俄罗斯在芯片领域根本就没脖子,或者说脖子跟身体一般粗,你让美国怎么去卡?
卡脖子先得有“脖子”:俄罗斯本就没搭先进芯片的“车”
咱们先搞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芯片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当摆设的。一个国家对先进芯片的依赖程度,直接跟它的产业结构绑在一起。就像咱们中国,每年要造好几亿部手机、几千万辆汽车,光这俩领域就得吞掉海量的7纳米、14纳米芯片;美国有苹果、高通,韩国有三星,这些巨头撑起了对高端芯片的刚需。可俄罗斯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它就没有能“消化”先进芯片的大规模产业。
俄罗斯的产业结构是出了名的“偏科”,继承了苏联时期的遗产,把绝大多数技术和产能都砸在了军工、航天、能源这些“重家伙”上,民用电子制造业几乎是空白。咱们市面上能叫出名字的俄罗斯电子产品品牌有几个?基本没有。
2020年的数据显示,俄罗斯半导体设备和电子集成电路的进口额才20亿美元左右,而咱们中国光半导体产品出口规模去年就突破了万亿大关,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更直观的是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统计:俄罗斯在全球芯片采购量中的占比只有0.1%。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全球半导体市场这口大锅里,俄罗斯只舀了一勺底的汤。对于那些靠芯片吃饭的国际大厂来说,俄罗斯这个客户有没有都行,甚至很多企业都记不清还有这么个买家。
不是俄罗斯不想搞民用电子产业,实在是历史和现实条件不允许。苏联时期就走了“重军工轻民用”的路子,解体后又遭遇长期经济困境,根本没本钱搭建完整的民用电子产业链。
没有造手机、造高端家电的工厂,自然就不需要大量先进芯片;既然不需要,那“被卡脖子”的前提就不存在了。这就像问非洲的农民怕不怕别人卡他的跑车零件供应——他根本就没跑车,担心这个纯属多余。
0.1%的分量:西方制裁犯不上“瞄准”俄罗斯
有人可能会问:西方制裁不是连螺丝钉都要卡吗?怎么会放过芯片这种关键领域?其实制裁也是要看“性价比”的,得让被制裁方疼,同时自己付出的代价要小。可卡俄罗斯的芯片供应,纯属“费力不讨好”。
咱们拿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的制裁举例,当时美国第一次对俄罗斯搞大规模芯片禁运,光刻机、EDA软件、高端芯片全停了。
结果呢?俄罗斯压根没崩溃。原因很简单:它需要的芯片,大多是不需要先进工艺的常规产品。比如电网调度、石油开采设备用的芯片,350纳米、90纳米的工艺就完全够用,这些芯片技术成熟、产量大,除了西方,俄罗斯还能从中国、东南亚等多个渠道买到,甚至通过灰色渠道中转进口都能满足需求。
西方要是真铁了心卡俄罗斯的芯片,首先难受的是自己的企业。俄罗斯虽然采购量小,但买的都是利润稳定的常规芯片,这些芯片的生产线很多都是西方企业的“基本盘”,贸然断供等于自己丢订单。
更重要的是,卡俄罗斯根本达不到制裁的核心目的——俄罗斯的国力支柱是能源和军工,这俩领域对先进芯片的依赖度极低。与其在芯片上浪费精力,不如去卡能源出口、军工零件这些真正能打痛俄罗斯的领域,这也是后来西方制裁的重点方向。
2022年制裁升级后,西方品牌大批撤出俄罗斯市场,手机、电脑确实不好买了,但俄罗斯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没受太大影响。民用领域的芯片缺口,很快就被中国产的中低端手机、家电补上;而军工、能源这些关键领域,本来就没靠西方芯片。这种情况下,西方再在芯片上做文章,除了给自己的企业添堵,几乎没任何意义。
不追“纳米竞赛”:俄罗斯的“笨办法”够自己用
看到俄罗斯自主研发的芯片工艺停留在350纳米,很多人会觉得“这也太落后了”。可在俄罗斯看来,芯片好不好用,不在于纳米数多小,而在于能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它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中美韩的“实用主义”路线——不追先进工艺,只搞“够用的技术”。
俄罗斯把最核心的资源都砸在了军用芯片上,而军工领域对芯片的要求跟民用完全不一样。民用芯片要小、要省电、要便宜,可军用芯片最看重的是稳定、抗干扰、能在极端环境下工作。
这种“复古”路线其实是俄罗斯的无奈之举,也是最聪明的选择。苏联时期在芯片领域走错过路,把精力放在了电子管小型化上,错过了晶体管技术的黄金发展期,导致后来跟西方拉开了差距。
解体后俄罗斯没钱追“纳米竞赛”,干脆剑走偏锋,把苏联留下的电子管、模拟电路技术吃透,再结合新需求改良,反而走出了一条特色道路。
当然,俄罗斯也没完全放弃自主研发。2014年之后推出的“电子工业发展计划”,设立了专项基金、给了税收减免,重点扶持军用芯片和关键民用芯片的研发。
虽然目标是2025年实现70%自给没完全达成,但也培育出了BaikalElectronics、MCST这样的企业,研发的Elbrus处理器虽然性能比不上英特尔,但在雷达、军用计算机上已经能用了。从350纳米到130纳米,再到规划2030年实现28纳米国产化,俄罗斯的节奏很慢,但每一步都踩在自己的需求点上。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有苏联留下的“技术遗产”。当年苏联的军工科研体系培养了大批人才,很多老兵至今还在科研一线带着年轻人攻关;Elbrus芯片就是在70年代苏联军用计算机的基础上改良来的。这些遗产虽然老旧,但经过改良后,刚好能满足俄罗斯的核心需求。
对俄罗斯来说,与其花几百亿建一条7纳米芯片生产线,不如把钱花在改良现有技术、完善军用芯片供应链上,这种“笨办法”虽然不风光,但最符合自己的国情。
说到底,俄罗斯不担心芯片、光刻机断供,核心原因就是“需求匹配能力”。它没有大规模的先进芯片需求,西方制裁没动力也没能力卡它;自己研发的“落后技术”刚好能满足关键领域的需求,没必要去追“纳米竞赛”。
这不是说俄罗斯的芯片技术多先进,而是它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不跟别人比谁的芯片更精致,只确保自己的“饭碗”端得稳,真正担心芯片断供的,是那些把电子制造业当成支柱产业、需要海量先进芯片的国家,而中国恰恰是其中之一。
参考资料:不使用X86、ARM,俄罗斯2023年前实现28nm芯片国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