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郑敏 记者 王志鹏)近日,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脑机接口团队成功研发出一套基于脑电信号的术后意识检测系统。该系统以低成本实现高效集成,为临床提供智能化辅助判断依据,显著提升术后病房的工作效率,可降低因麻醉术后并发症导致的医疗风险与经济损失。
传统方法主要采用临床观察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前者主观性强、反应慢,后者无法捕捉到意识变化中快速而细微的信号。为解决这一痛点,团队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期合作,研发出了基于脑电信号的术后意识检测系统,通过引入“听觉注意力检测”技术,让机器能够“听懂”患者大脑的反应,实现对意识水平的实时、客观、量化监测。
团队在研究中攻克了3个关键难题:一是如何让信号“提得稳”。团队提出一种“双重注意力与时频融合算法”,通过双重筛选和特征融合机制在混乱信号中自动聚焦关键脑电活动,让检测结果更稳定、更可靠。二是如何让解码“跑得快”。团队开发了一种轻量化算法结构,能实现毫秒级实时解码,真正满足临床实时监测的需求。三是如何让算法“学得准”。团队通过引入小样本学习与特征正则化技术,让模型学会从有限的样本中提取“通用规律”,从而在不同人群、不同场景下都能保持准确性。
目前,该系统已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开展临床测试,累计服务患者近40例。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0日 第03版
作者:通讯员 郑敏 记者 王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