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四年(279),担任太宰的何曾去世,晋武帝司马炎命礼官议论其谥号,博士秦秀直言不讳批评道:“‘名与实爽曰缪,怙乱肆行曰丑。’曾之行己,皆与此同,宜谥缪丑公”,当时的王公大臣们虽然不同意秦秀之议,但听闻此议谥的语句后都甚为恐惧,司马炎最终没有采纳,而是赐谥号为“孝公”。但司马炎此举并未让何曾赢得身后美名,后人的恶评又从何而来呢?
一、郡望世家,名被九域
何曾出身于陈郡何氏,家族自东汉始便出千石官员,何曾之父何夔投曹操后成为其重要助力,历任司空掾属、太守、相府东曹掾、尚书仆射、太傅,封阳武亭侯,有父亲为靠山,何曾不仅在曹魏的仕途顺风顺水,更是在未来司帮助司马氏代魏,成为西晋开国元勋,将家族推至鼎盛。
与名将毌丘俭相同的是,何曾也被魏文帝曹丕选中成为曹叡的文学掾。不过此时正值曹叡因母亲获罪被废为平原侯,“师友文学,皆取正人,共相匡矫”,正是这段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艰难岁月,曹叡同掾属们结下深厚情谊,为帝后大肆重用他们,可在未来何曾、毌丘俭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仗着深厚的背景和魏明帝的信任,何曾的仕途可以说是一帆风顺,而他本人也将那份“执心忠亮”发挥到极点,他曾向曹叡上疏请求查处地方的贪官污吏,还暗戳戳提醒曹叡防备司马懿有不臣之心,在司马懿将征辽东时提出任命监军或副将进行监视,出任河内太守时以威严著称。
此外,何曾或许还怀揣着少年般的嫉恶如仇不惧强暴,抚军校事尹模凭宠作威,“奸利盈积,朝野畏惮,莫敢言者”,时任司隶校尉的何曾站出来弹劾尹模,受到朝中大臣的称赞,也让他的名声响遍曹魏上下,不出意外他最将一步步登上曹魏权力巅峰,但真正的何曾早已改变。
二、投效司马,一时沉沦
景初三年(239),魏明帝曹叡英年早逝,年仅八岁的曹芳即位,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辅政,曹魏的未来一下子扑朔迷离起来,在动荡不安的朝堂上,何曾不止一次思虑着自己的未来,当他与司马懿对视时,对方浑浊的目光却如一道闪电击中了他,那则曾劝说明帝提防司马懿的谏言,自己以及曹爽真的是这位四朝老臣的对手吗?
何曾是什么时候向司马氏投效的我们已经无从得知,或许是他害怕来自司马懿的清算,或许是他早就看穿曹芳、曹爽不会是司马懿的对手,或许是他无法抑制野心想要更近一步。是夜,何曾得到一个让他左右为难的任务——弹劾校事尹模。
校事由曹操首设,由曹丕发扬光大,在曹叡时因反对声过大被废除,此时的魏帝曹芳不满十岁,怎么可能重新提出并掌握这份力量,尹模能作威作福完全凭借的是曹爽的信任,而要是下定决心弹劾尹模,何曾就相当于打曹爽的脸,更是会被其及党羽排斥,思虑再三后,何曾还是“仗义执言”了。
代价便是何曾被打为司马懿党羽,曹爽专权达到极点时,逼得司马懿装病避其锋芒,更何况何曾呢?不得已何曾只得称病引退,更加坐实自己司马懿党羽的身份,不过这份投资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何曾被司马氏视作亲密同盟,让他参与到废黜魏帝曹芳之事上。
三、开国元勋,苟合之士
何曾没有所谓的信仰,他考虑得更多的是自己的性命、仕途和家族的延续,魏明帝驾崩后,他的种种行径被昔日的同僚毌丘俭看在眼里,曹芳可是明帝亲自指定的继承人,司马懿、何曾等人废之,被毌丘俭视作对明帝最大的背叛,而他与何曾不同,他是愿意以死捍卫明帝的基业的。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毌丘俭死于兵败,或许他的死触动了何曾,毌丘俭之妻荀氏、子毌丘甸、女毋丘芝应株连处死,何曾设法搭救,推动朝廷修改法律豁免已出已嫁的妇女,“在室之女,可从父母之刑,既醮之妇,使从夫家之戮”。
由于完全投效了司马氏,何曾得到的报酬可谓丰厚,咸熙元年(264),何曾被任命为司徒,荣登三公,司马炎为晋王位后,以何曾为晋国丞相,司马炎为帝后,拜何曾为太尉,后何曾年龄过大多次请求让位,司马炎非但不许,还愿意以高位厚禄养着,“司徒所掌务烦,不可久劳耆艾。其进太宰,侍中如故”。
然而这样一位国之重臣却于国无用,何曾生活奢侈,挥霍程度比肩身为皇帝的司马炎;何曾向权力屈膝,卑躬党附权倾天下却品行不佳的贾充;何曾外宽内忌,征辟批评自己奢侈的刘享后,屡屡对他施加杖刑;何曾知魏、晋有乱,却不思匡扶救国,尸位素餐,也难怪被批评为苟合之士,“非忠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