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在临终前托梦给王熙凤,提出了两条堪称“金玉良言”的具体建议:
1、在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并将家塾也设于此。
2、将家族按房分产,定下规矩:使得日后家道衰败时,子孙能有个退路,读书务农都有个根基。
如果王熙凤采纳并全力推行这些建议,贾府的结局可能会发生显著改变,但大概率仍无法完全避免衰落的命运,其结局会从“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彻底毁灭,转变为一种“体面的没落”或“有根基的衰败”。
1、保留经济上的“救命稻草”
贾府被抄家时,所有府邸、浮财都会被没收。但按照清朝法律,祭田和祖茔产业属于家族公产,不在抄没之列。如果贾府提前将大量资产转化为祭田和祖茔附近的田庄,这部分财富就能得以保全,成为家族日后东山再起的物质基础。
2、维持家族的社会根基
家塾的延续:家塾是家族培养下一代、维持“诗礼簪缨之族”门楣的核心。只要家塾还在,贾家的子孙就仍有读书上进、重振家声的可能。
宗族凝聚力的维系:将产业和家塾设在祖茔附近,能够强化家族的宗法观念和凝聚力。即使京城的主支败落,散居各地的族人仍有一个精神和物质上的归宿,不至于立刻树倒猢狲散。
3、避免最悲惨的结局
原著中,贾府败落后,宝玉出家、黛玉早夭、探春远嫁、迎春惨死、惜春为尼、巧姐被卖……如果有了秦可卿建议的这份“退路”,至少像巧姐这样的后代可以有一个相对安稳的田园生活,不必沦落风尘;贾兰、贾菌等有志子弟也能在家塾中继续读书,未来考取功名,中兴家业。
即使王熙凤采纳了建议,贾府的衰落依然有很强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斗争的不可抗力
贾府的衰败根本上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元春失宠或去世,使贾府失去了最大的政治靠山;他们与北静王等势力过往甚密,站错了队,触怒了皇权。在“抄家”这种顶级政治风暴面前,任何经济上的未雨绸缪都显得苍白无力。保留祭田只能让家族不被饿死,但无法恢复其往日的政治地位和权势。
2、家族内部的腐朽是痼疾
秦可卿的建议是“治标不治本”。贾府的问题根源在于入不敷出的经济模式、奢靡无度的消费习惯、以及一代不如一代的继承人危机。即使王熙凤想推行改革,她也无力改变贾赦的荒淫、贾珍的胡作非为、贾琏的好色无能,以及整个家族“安富尊荣”的集体惰性。分产定规会触及所有既得利益者的蛋糕,推行起来阻力巨大,很可能半途而废。
3、执行者王熙凤的局限性
王熙凤本人就是贾府内部问题的缩影。她虽然精明强干,但她的管理方式也存在巨大问题:
贪财:她利用公款放高利贷,中饱私囊。让她把到手的钱拿出来购置不能动的祭田,她内心未必情愿。
短视:她更擅长处理眼前的危机和维持表面风光,对于这种需要长期投入、短期内看不到收益的“百年大计”,缺乏足够的兴趣和远见。
权势心重:她的权力来自于管家地位,而“按房分产”会分散她的管理权,这与她的个人利益是相悖的。
1、较好结局:体面的没落
王熙凤克服自身局限,以非凡的魄力顶住压力,成功实施了秦可卿的计划。那么,在贾府被抄后,家族成员得以退回祖茔田庄。虽然失去了显赫的权势和富贵,但保住了宗祠、家塾和基本生活保障。贾兰、贾菌等后代在此发奋读书,十数年后或许能考取功名,使贾家从一个“勋贵之家”转变为一个“耕读传家”的地方士绅家族。这符合中国传统社会中“富贵不过三代”但“书香不绝”的常见家族演变模式。
2、现实可能:延缓的衰败
王熙凤部分采纳,购置了一些田产,但未能彻底改革。这些田产在抄家后成为家族苟延残喘的微薄资本,避免了最极端的惨状(如巧姐被救可能就与此有关),但无法支撑家族中兴。贾府最终仍走向沉寂,只是过程没有那么惨烈悲凉。
总而言之,秦可卿的建议是给贾府这个将倾大厦安装的一个“安全气囊”,它无法避免车祸(政治抄家)的发生,但能极大地减轻伤亡,给车上的人留下生还和重新出发的机会。
曹雪芹设置这个情节,正是为了强调贾府“运终数尽”的非偶然性——它并非没有获得过救赎的提示,而是其内部的腐朽和成员的短视,使其亲手关闭了每一扇可能通向生路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