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海军建设的动向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变化。新下水的舰艇吨位相比前两年有所减少,截至11月初,统计数据显示,累计下水约10万吨,主要集中在几艘主力驱逐舰上。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前期大量舰艇的建造已经满足了基本编队需求。2023年下水的11万吨舰艇种类多样,涵盖了多型舰艇;2024年则是7万吨的舰艇,包括了首艘076型两栖攻击舰。而现在,重点已经转向了优化现有舰艇,确保每艘舰艇都能够高效融入到作战序列中。
具体来说,今年下水了3艘052D型驱逐舰,每艘的排水量为7000吨级,装备了346A相控阵雷达,可以同时处理上百个目标,与早期的052型相比,其探测精度显著提高,导弹发射单元的数量也从48个增加到了64个,支持多种类型的弹药兼容。这种设计通过标准化模块实现,极大地提高了建造效率,将建造时间从原来的三年压缩到两年,费用控制在35亿元左右。
与055型万吨级舰艇相比,052D型在成本和机动性上更具优势,更适合补充中型任务群的需求。在过去的十五年里,中国海军已经下水了51艘大驱,其中包括30多艘052D型。这批舰艇从最初依赖外购组件到完全自主生产,标志着中国在这一技术链上的完整闭环。
2025年下水的054B型护卫舰数量较为有限,只有少数几艘。该型护卫舰的满载排水量为5000吨,配置了双波段雷达,S频段和X频段的雷达协同工作,使得探测范围增加了20%。该舰配备了32个导弹单元,并搭载了8枚鹰击-83反舰导弹。相比054A型,054B型的外形更加注重隐身设计,噪音水平也得到了显著降低,符合当前全球中型护卫舰向多功能舰艇转型的趋势。中国在建造上效率非常高,首批2艘已顺利入役,第二批至少还会有5艘,借助并行船厂作业的方式,生产进度得到了加速。
076型两栖攻击舰成为今年的亮点之一,满载排水量达4万吨,搭载了电磁弹射和拦阻装置,能够支持无人机和固定翼飞机的操作。与075型3万吨级舰艇相比,076型的载机容量从30架增加到40架,甲板布局也优化了15%,可以更灵活地执行突击任务和制海任务。从2024年底首舰下水,到今年的海试,这艘舰艇已经验证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并且其出动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一进展源于航母技术的延伸应用,未来将有更多的076型舰艇与现有的舰艇一起,形成梯次配置,以执行更复杂的海上任务。
901型补给舰今年下水了一艘,排水量为4.8万吨,航速为25节,载货能力包括1万吨的燃料和数千吨的弹药。相比于903型补给舰,901型的速度提升到了25节,载荷也增加了20%,续航能力达到了2万公里。现役的2艘901型补给舰中,还有1艘正在建造,最终目标是配置4艘,以满足航母编队的补给需求。自2017年首舰入列以来,901型补给舰的批量化生产让海军的后勤保障从原先的瓶颈变为优势,确保了远洋行动的连续性。
与此同时,中国海军也加快了老旧舰艇的退役节奏。今年已退役了多艘老旧舰艇,包括基洛级潜艇的部分型号。基洛级潜艇是上世纪9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排水量为3000吨,水下噪音控制在118分贝左右,能够进行多目标锁定,但与现役的AIP潜艇相比,水下续航能力减少了20天,隐蔽性能也有所下降。退役的过程通常会先评估潜艇的结构完整性,然后回收电子设备,再处理船体,确保资源的再利用。目前,已有2艘基洛级潜艇退役,预计到2035年前,所有基洛级潜艇将被性能更强的国产潜艇取代。
035型潜艇也在加速退役,今年预计将退役约4艘。035型潜艇是上世纪70年代基于外来技术改进的型号,最大水下速度为18节,火力配置相对单一,而且噪音管理不足,无法应对现代潜艇的作战环境。目前,035型潜艇已经逐渐退役,任务将移交给AIP型潜艇,后者的火力单元从6个增加到8个,并且声纳系统得到了升级,水下防护能力大幅提升。
037型猎潜艇已经全部退役。这些潜艇曾是近海作战的主力,主要装备有鱼雷和舰炮,并曾在海战中发挥了作用。然而,随着056A型护卫舰的服役,037型猎潜艇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056A型护卫舰排水量为1300吨,反潜深度提高了50米,并且可以配备直升机进行更高效的反潜任务。从2020年开始,037型猎潜艇的退役工作逐步展开,为新型装备的服役腾出了维护资源。
053H3型护卫舰也进入了退役序列。这些护卫舰服役了20多年,曾经装备了反舰和防空导弹,但其雷达系统已经落后,无法支持相控阵技术,和054A型相比,其导弹适应性差了30%。预计到2035年前,053H3型将全面退役,由更新型号的护卫舰接手近海防御任务,以确保舰队的现代化。
另外,956型驱逐舰的退役也在进行中。这些驱逐舰最初是为了弥补防空能力的短板,火力配置相当强劲,但其导弹系统的兼容性有限,防空范围较短。尽管经过改造,它们仍然无法满足当前需求。因此,这些老旧的驱逐舰已经逐渐被更先进的052D型驱逐舰所取代。从引进到国产替代,这一过程已经历了20年,建造速度从每艘5年提升到现在的每年多艘。
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海军从单纯的快速扩张转向了精细化管理。过去,由于基础需求庞大,舰艇下水的吨位较高,从90年代的小型舰艇到如今的300万吨总吨位,舰艇数量也从200艘增加到了近400艘。到2025年,虽然新舰的下水吨位有所控制,但更加注重质量。例如,福建舰的8万吨级即将服役,采用了电磁弹射系统,出动率比滑跃式航母高50%。相比辽宁舰的改造,福建舰从下水到入役的时间大大缩短,产业链效率也提高了好几倍。
此外,无人艇也在加速发展。虎鲸号无人艇在2024年下水后,今年进入了测试阶段。该艇排水量为千吨级,能够自主导航进行侦察任务,与传统舰艇相比,其成本降低了70%,隐蔽性也得到了提升,这为海军的智能化转型奠定了基础。整个海军力量的发展历程,从冷战时期的遗产到如今的蓝水海军,雷达探测能力已从200公里扩展到400公里,导弹精确度也大幅提升。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海军的产能预计将在2025年达到爆发,服役吨位也将创下新纪录。包括福建舰、075型4号舰、2艘055型驱逐舰、4艘052D型驱逐舰、4艘054AG型护卫舰等在内的舰艇总吨位将新增近30万吨。船厂如江南和大连年产舰艇超过3艘,确保了海军装备的持续更新。与美国阿利伯克级舰艇相比,中国舰艇的建造周期要短一倍,充分体现了中国海军稳固的工业基础。
退役与新舰下水形成了良性循环,新的舰艇在速度、火力和耐久性方面全面超越了老旧舰艇。例如,055型驱逐舰的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