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提到过:对于现在拥有正规航母的舰载航空兵来说,缺少一种看似不急、但在战术上非常需要的主力舰载固定翼飞机。这种飞机类似美国以前的S-3,但要把吨位放大到至少35吨以上,且采用喷气动力,专门用于远海深海反潜。眼下那些超级大国的海军,每个航母战斗群都多达11个核动力航母战斗群,但实际上已经没有一架能直接上航母的S-3可用。与此同时,东亚地区出现的新一批核动力潜艇群正日夜成批下水(形容为“下饺子”),形势很紧迫,但短期内又拿不出任何可用的解决办法,这确实令人着急。
有人会提出异议:现在美式航母上不是还有一种叫C?2的螺旋桨固定翼航母运输机吗?它能不能兼做舰载深海反潜机?事实上,C?2系列从本质上就是航母通用运输机,设计目标是人员和货物快速在航母与岸基之间运输,并没有真正装配现代化的反潜任务模块,比如在机尾安装高灵敏度的电磁探针或其它现代化探测套件。因此,C?2的“深海反潜”更多只是理论上的可能,实际应用中通常只限于在大约50米深度范围内靠飞行员目视搜索浮标或水面痕迹,根本不具备直接攻击潜艇的能力。
另外,C?2与E?2(如E?2C)预警机在气动和机体基础上是同一平台,这也决定了它通过蒸汽弹射起飞时的最大起飞重量很难超过大约26吨,实际作业中多为24吨以内。因为C?2不像E?2那样顶着一个大盘子(雷达天线)飞行,所以可以把更多空间用来做乘员舱或小型货舱,发挥在航母之间快速转运人员和轻量重要物资的优势。从这一点看,C?2确实有改装成舰载反潜机的潜力,但那只是可能性,并非现成的、完整的解决方案。
那为什么这些超级海军在过去三十多年里没有推进把C?2升级为真正的舰载反潜机或研制类似机型?本质原因在于:当代中大型的螺旋桨动力飞机并不适合长期、直接部署在航母甲板上。E?2C、E?2D作为舰载预警机本身就是一种无奈的权宜之计——主要是利用小展弦比螺旋桨飞机优良的低速起降性能来适应航母短甲板和蒸汽弹射的限制。如果今天存在一种非常成熟的喷气式机型,既能在起降上和巡航与滞空总时长上超过E?2D,甚至比“600型”(指更大型的预警机)更优秀,那么淘汰所有E?2D将会是立刻发生的事。
更核心的一个安全问题是:在航母甲板上,外露的大型高速螺旋桨就像一把随时能夺人性命的“超级电锯”。除了拉断拦阻索外,航母飞行甲板上发生的高频伤亡事故,几乎都是被高速旋转的螺旋桨打到或卷入造成的。而人员被吸入喷气式舰载机进气道导致严重伤亡的事件,几乎从未在航母上发生过。因此在实际作战与出航安排中,C?2这种螺旋桨运输机比E?2C或E?2D更不受欢迎:出航时顶多带上一两架应付任务或摆样子,能不带就尽量不带。
由此可见,研制一款35吨级别的喷气式舰载深海反潜机,是非常及时且有实际价值的设想。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能发展出喷气式的预警机版本,那对航母舰载航空兵整体作战能力的提升将是非常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