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稳农田里的科技路
——浓江农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观察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农业生产方式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以无人机、农业机械、现代设施农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劳动工具快速发展,让农业生产管理变得更加智能。
当前,浓江农场积极推广农田智能科技应用,手机“巡田”、AI管理,无人机喷药,各种“黑科技”层出不穷,以科技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走稳农田里的科技路。
云端里的智慧农业
在农场第九管理区的智慧农业示范区,一汩汩江水从主水渠源源不断地流入稻田,依托智能灌溉控制系统,每片稻田都“沐浴”在适宜的水量中。
温学全介绍智能灌溉系统
谈起智能灌溉的好处,科技示范户温学全有话说:“以前稻田里的水位需要靠经验、用眼看,现在灌溉到达设定水位后,进水阀门自动就关闭了,遇到水大时排水阀门自动打开,多余的水就排出去了。”
智能灌溉控制系统不仅可以通过水位高低自动控制闸门,种植户还可以使用手机APP和电脑软件远端对开关进行控制,设置灌溉时长、次数,轻松实现定时、定量灌溉,有效降低人力负担,提升节水灌溉效率。
“这项技术的应用,可使每亩地节水70立方米,增产5%以上。”农场副总经理张玉军介绍,智能灌溉控制系统以叶龄智能诊断为核心贯穿本田生产全过程,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自动控制等技术,建立水稻灌溉智能化管控模型,结合水稻品种、土壤条件、气象预报和田间环境,实现水稻不同龄期的智能化水层调控,达到“浅、湿、干”量化管理和科学可控管理。
管护田间的“千里眼”
走进农场智慧农业示范区田间,一台叶龄仪正在采集水稻叶龄信息。应用叶龄智能诊断系统,可定时定点采集水稻生长图像,再由AI判读水稻叶龄、分蘖数、株高等生长性状的量化指标,为农事生产提供精细化管理。
农场第九管理区陈振正在用手机操作叶龄智能诊断系统
“有了这套系统,我不用三天两头往地里跑,在家用手机就能照看苗情。”技术员陈振打开手机APP向笔者介绍,眼下正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运用叶龄诊断跟踪技术,可依据当前叶片长势科学防治病虫害、精准施肥促进分蘖,保证水稻安全成熟。
为高效指导水稻田间水肥和植保调控管理,农场打造365亩智能化田间管理示范点,种植户通过手机APP就可以“一手掌握”水稻生长,叶龄诊断实现由人工采集向智能化方向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叶龄智能诊断系统还可为智能灌溉提供数据支撑,按照水稻生育进程自动实施调控、调节水层。
稻田夏管新帮手
伴随着螺旋桨的轰鸣声,一台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在农场第六管理区稻田上空往来穿梭,将雾化的农药均匀喷洒在田间。
农场无人机喷药现场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无人机喷药施肥已成为农田管理的新宠。“当个别地块出现病虫害时,植保无人机可以随叫随到。”种植户翟宏征说,“无人机的灵活性配合大飞机航化作业的高效率、高雾化,不仅工作效率提高了,施药也更加精准,最主要是能省不少钱。”
通过手机规划好要喷洒的区域就能一键作业,并且撒药施肥十分均匀,不仅能有效地防治病虫害,节约人工成本,更有利于农户对田间管理,极大程度上保障了农作物的丰产丰收。
“一架无人机一个小时的作业量与一名工人五六个小时的作业量相当,使用无人机喷洒液态肥,可以综合节省约40%的人工成本。”张玉军介绍,高效率的作业让种植户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享受到了科技带来的便利。
筑牢“数智”农业基本盘
给农田装上“科技引擎”,让智慧农业大显身手,需要高标准农田作为基础支撑。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
在农场第九管理区的智慧农业示范区,这里已经建成335亩高标准农田,管理区主任刘利民说:“我们将73个池子缩减为29个池子,中间一条主干路作为‘大动脉’,让运苗和拉粮都更容易了。”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过田、水、路的综合整治与科学配套,改善了原有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不仅实现了田块的互联互通,还实现了水网、田网、路网的相连相通,既节省成本又提高粮食产量,实现了耕地质和量的双提升。
农场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
千亩呈一色,万亩一展平。在农场新开工的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项目现场,许多昔日的低效田、巴掌田、撂荒田正在逐步变成高产田、整片田、希望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格局初步形成。
今年,农场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超3.7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15万亩,格田改造面积10.47万亩,重点打造智慧灌溉核心示范区。项目建成后,可增加耕作面积3000余亩,综合增加粮食产量1000余万斤。
“农业新技术让浓江每一块耕地都变成了丰收的沃土,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职工增收。”浓江农场党委书记、董事长隋玉滨说,立足农场农业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农场久久为功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