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算力上天到量子医疗…… 乌镇有个主题展
说的都是浙江“智慧”
| “基于量子精密测量的人体功能信息医学成像设备”展陈装置 |
本报讯 在馥郁的桂花香中,全球前沿科技在千年古镇迎来集体“亮相”。
在乌镇世界互联网科技馆,“智涌‘浙’里,创见未来——人工智能的浙江探索与实践”主题展吸引众多关注目光,来自浙江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新定义未来。
作为我国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之江实验室主导的“三体计算星座”已完成首发12颗卫星的发射入轨,具备5POPS计算能力并部署80亿参数的人工智能模型,实现了“算力上天、卫星互联、模型在轨”的突破。这一创新开辟了太空计算的新纪元,展现了浙江在高端算力领域的战略布局与技术实力。
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今年发布的新一代神经拟态类脑计算机——“悟空”同样引人注目。这台国际首台神经元规模超20亿的类脑计算机,基于专用神经拟态芯片打造,规模已接近猕猴大脑水平,标志着浙江在类脑智能领域实现重要跃升。
一项“基于量子精密测量的人体功能信息医学成像设备”则展现了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革新力量。该技术通过超高灵敏度量子传感器,精准捕捉人体细胞电生理信号产生的极弱磁场,实现无创、零辐射的心脑重大疾病早期诊断。未来普通人无需经历创伤性检查或承受辐射,也能实现心梗、脑梗等重大疾病的早期、快速诊断。
不管是底层算力基础设施,还是核心模型芯片技术,或可感可及的丰富应用场景,这些“黑科技”产品的“创新源头”,既有来自杭州的众多科创企业,也有以重点实验室、高校为主导的科研院所,共同验证着浙江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良好创新生态。
从太空中的算力星座到生活中的技术突破,从精准医疗的创新到产业生态的完善,我们可以看到浙江正在人工智能的赛道上加速奔跑,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独特的“浙江智慧”。
本报记者 林辰辰 文/摄